闽东之光
——闽东文化建设随想
(一九九〇年一月)
人没有压力不行。王进喜就说过: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我们承认闽东穷,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的曲折和复杂,进而穷则思变,知难而进——这种“穷”的压力还是有益的。但光有压力不行,如果人们只看到穷,但不是历史地看,发展地看,就很容易失去自信心,自暴自弃,也很容易让外面的人动起异样的“恻隐之心”:同情有之,望而却步有之,看不上眼也有之。——这样的压力就是压向了事物的反面。所以,在讲“贫穷”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讲动力。
什么是闽东之光呢?我想,闽东的锦绣河山就是一种光彩。闽东的灿烂文化传统就是一种光彩。闽东人民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就是一种光彩。认识到自身的光彩,才有自信心、自尊心,才有蓬勃奋进的动力。有句成语叫“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很有讽刺的味道。其实,如果王婆的瓜确实是好的,有它的特色,为什么不能自卖自夸呢?这也是一种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我们也不妨做做王婆。要当好王婆也不容易,首先要对自己手里的货色有充分的了解,才能介绍得好,才能鼓舞人心。闽东人首先要知我闽东。不知我闽东,如何能爱我闽东?!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建我闽东了。我们可以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让人们好好认识一下闽东的闪光点。闽东人有自我认识的必要,不要以为是闽东人就一定熟悉闽东。有的人由于不熟悉、不了解、不知家乡可爱之历史,或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从而只知道艳羡人家,从而失去自信心。这就是不认识,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这个角度说,文化建设本身也是精神文明建设。假如一个地方的人情绪低落,十足悲观,就不能说这个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还有,我们搞改革开放,就要让外面的人更多地、更全面地了解闽东。这一点很重要,要显示出闽东的特点,以增加吸引力。如果一个地方对外面的人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就不能说这个地方改革开放搞得好,这也证明了文明建设和改革开放密切相联。
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内容很多,有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要弘扬地方的传统文化。从整个国家来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民族的延续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我们已经树立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无论是在民族危亡,还是在民族昌盛时期,这种自信心都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最稳定的成分。正是这种自信心,使中华民族渡过了近代史上许多内忧外患的危机,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有了令人敬佩的今天。闽东的文化建设也具有同样的意义。我们有一个明确目标:通过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不仅增强我们的自信心,而且提高外界对闽东的信心。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基本的要求——一定要把握住闽东的闪光之处:畲族文化是一个闪光点;闽东是老区,有长期的斗争历程,也是一个闪光点;闽东人民现在正在抓紧机遇,脱贫致富,这又是一个闪光点;闽东的山海交融,风景独特,这也是一个闪光点。
文化建设有直接的宣传功能。讲宣传就有一个效果问题,这涉及到宣传内容的思想性,又涉及到宣传的形式。思想性是宣传工作的灵魂,也是宣传工作的出发点。但我们不能用大喊大叫的方式来表现我们闽东的闪光点。任何内容的文化建设活动,都应注意活动的方式和手段的运用。没有能为别人所接受的方式和手段,思想性就无从体现,宣传教育活动也就无从落实,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这个道理。
什么样的形式好呢?我们可以不断摸索,但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能表现思想性,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流于形式;二是要有群众性,脱离了群众的形式,不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三是要少花钱,多办事,多讲经济效益,铜钱扔到水里也要有几个响声;四是要合乎大家的口味,不搞曲高和寡。
闽东的文化建设方方面面,我们可以先办几件条件比较成熟、有代表性的实事。我建议,一是办一个畲族文化节,我们已经挖掘了不少畲族的民族文化,如新畲歌、民俗、民谚、民间音乐舞蹈、民间故事、民族工艺美术品、民族文物、民族武术等,完全有条件办一个文化节,搞一次畲族文化大检阅。第二件事,我一直有个想法,搞一个电视音乐片,利用电视这个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展示一下闽东的闪光点。有风光画面,有歌曲,视听结合,情景交融,雅俗共赏,形成一个闽东风味。可以设想搞土“洋”结合。我已同省音协的专家拟定了一个方案,拍一部风光音乐电视片,取名《山海的交响》。我们闽东地区还是有写词谱曲人才的,可尽量发挥他们的作用,歌唱家可以去外地借。这种创作形式本身就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熟悉闽东。我们应该有信心搞一个能走向全国的电视音乐片。
如果我们充分认识了闽东之光,并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使更多的人——外地区、外省市的朋友,海外的朋友,也对闽东之光有所了解,大家就会向往闽东,热爱闽东,把心血汗水浇灌在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