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
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工作着力点,明确指出了文艺工作和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出作品、出精品。
1. 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创作生产优秀作品
文艺活动是多种要素、多重环节构成的社会活动。但它的全部内容,都要围绕作品来进行,它的所有表达、所有价值,都要靠作品来实现。评价一位作家艺术家的艺术造诣和劳动成果,要看作品;考察一定时期的文艺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还是要看作品。
作品是作家艺术家的立身之本。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本分。像工人要铸出好钢、农民要种出好粮、教师要教好功课一样,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作家艺术家的本分就是以创造性的智慧和个性化的劳动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踏踏实实地出作品,一部一部地出精品,这是作家艺术家的天职。只有通过扎实而艰辛的劳动,将艺术理想和生活体验、情感积累和形象塑造,通过艺术个性,风格化地表现出来,呈现为完整的作品,吸引鉴赏目光、释放艺术魅力,完成从创作到产生社会影响的全过程,才能创造社会价值,才能被大众认可。只有创作出社会承认、世人称道、后代流传的优秀作品,作家艺术家才能获得应有的社会尊重,才能被历史铭记。一部中国文艺发展史充分证明了这一颠扑不破的道理。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关汉卿、曹雪芹……他们的名字之所以被人们传颂、为后世敬仰,就是由于创作出了流芳千古的优秀作品。
没有作品,难以立身;没有佳作,无以成“家”。作家艺术家要赢得人民的认可,经得起历史的大浪淘沙,靠花拳绣腿不行,投机取巧不行,沽名钓誉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轿,人抬人”也不行。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们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唯有作品自身,才是文艺家的立身之本与责任所在;唯有创作优秀作品,才是繁荣文艺的正途。作家艺术家必须把创作作为中心任务,心怀职业的神圣感、劳动的光荣感,视作品为生命,竭力为社会奉献质量上乘的好作品,用优秀作品来擦亮自己的名字。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 时代成就优秀作品,优秀作品彪炳时代辉煌。文艺的发展如同大河奔流,既有波峰,也有波谷。那些为世人公认的文艺高峰期,最醒目的现象、最根本的标志,是有大量的优秀作品喷涌而出、蔚为大观。谈论一个时代文艺的繁荣和成就,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这个时代的代表性作家艺术家和他们的代表性作品。评价一个时代文艺的历史贡献和发展水平,也要依据那个时代的作品,经由作品去发现、比较、评说。
古往今来,每个文学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都留下大量经典的作品。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和《神谱》,奥维德的《变形记》等以及古希腊戏剧为代表的文学,成就了欧洲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文艺复兴时期,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薄伽丘的《十日谈》、米开朗琪罗的《大卫》、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拉伯雷的《巨人传》、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一大批作品,印证了“巨人的时代”的巨大成就。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长河中,无数的灿烂篇章点亮了历史的天空,成为每个时代最耀眼的标志。《全唐诗》“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展示了唐诗的浩然气象;“四大名著”奠定了明清小说在中国文艺发展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五四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涌现出的一批又一批优秀作品,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文艺高潮,展现了20世纪中国风云激荡、天翻地覆、屹立东方的时代风采。今天,我们处在文艺发展的最好时期,作家艺术家应该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创作更多无愧于伟大民族、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成就新的文艺辉煌,铸就新的文化高峰。
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 文艺作品是作家艺术家的个性创造。但从创作开始,作家艺术家就在努力发扬本民族的创造智慧和创造资源。一旦形成作品,就成为民族文化创造的一部分。文艺作品的审美质量、创新高度,优秀作品产生的频率和规模以及在社会上、世界上的影响力,充分反映国家、民族文化创造的能力和水平。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就是民族文化创造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创造能力的范本,有能力表现一个民族最富活力的精神世界,有能力呈现一个民族在自己的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想象力。在表现形式上,凝炼了民族审美心理和艺术气质中的创造性因子,反映了一个时代思想发展的水平、美学精神的变革、艺术语言的演进、体裁手法的创新。在表现内容上,浓缩着民族的历史社会认知和精神想象力的最新成果。在深层内涵上,体现着民族精神感悟、价值追求的不断超越。阅读欣赏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体会它思想和审美境界的开拓、艺术理念和艺术手法上的突破,包括新的媒介和艺术语言的运用,就是在感受这个民族的文化创新能力和文化创造水平。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有充沛的文化创造力,主要看是否有源源不断的文艺创新、层出不穷的优秀作品。当人们对作品发出由衷的赞美时,总是伴随着对那个国家、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敬意。
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和水平,也体现在名家大师群峰并起,不断为后世文艺创作提供典范样本;体现在经典名作交相辉映、各领风骚的生动格局上。这些作品或树立标杆、建立法度,或引领风潮、开宗立派,或独辟蹊径、自成绝响,使得艺术园地花繁叶茂、争奇斗艳。曹操的《短歌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七哀诗》等作品,奠定了“建安风骨”的美学风格。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和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分别成为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典型代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以深广的视野,把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拜伦的《唐璜》、雪莱的《西风颂》、济慈的《夜莺颂》,用充沛的激情,演绎了浪漫主义的精彩。
各种艺术门类的兴盛、艺术流派的崛起、艺术风格的更迭,也离不开有代表性的作品。拿中国的传统戏曲来说,中国戏曲种类繁多,优秀剧作在各个剧种的创新发展中都起着基础性作用。艺术大师梅兰芳将我国京剧艺术的精华集于一身,创演了《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洛神》、《宇宙锋》等一大批经典剧目,发展并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开创了旦角也可以成为舞台第一主角的时代,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表演艺术流派,对中国京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此外,《将相和》、《群英会》、《空城计》、《三岔口》、《拾玉镯》、《打渔杀家》等上千个传统京剧剧目,流派纷呈、芳华尽显,造就了京剧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20世纪50年代,一部《十五贯》,使昆曲这一濒临湮没的剧种重获生机,竟至出现“满城争说《十五贯》”的盛况,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评剧《刘巧儿》、《花为媒》的经典唱段能让人们随口哼唱。一出《天仙配》,使黄梅戏成为家喻户晓的曲调。一出越剧《红楼梦》,使越剧从江浙沪走向全国。《花木兰》、《朝阳沟》唱响大江南北,使豫剧大放光彩。今天,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的民族文化创造力和创造水平正在不断提升,还需要靠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作品,来彰显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创造实力和文化魅力。
传播中华文化关键是要拿出好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文艺作品成为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就是因为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文艺作品重在审美体验和情感表达,在于贴近人心,能够打破文化障碍,跨越语言和国界。文艺作品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有利于建立直观感受,留下深刻印象。无论哪个国家的民众,都容易被优秀文艺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吸引、所感染。富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也更容易激发其他国家民众的兴趣。
文艺作品是让外国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良好载体。优秀文艺作品往往是民族的心灵史,蕴藏着特定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审美追求,是民族文化的眼睛和窗口,能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了解一个民族、一种文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人们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想知道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想知道中国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等。这些光靠新闻发布、官方介绍是不够的,靠外国民众来中国亲自了解、亲身感受也是很有限的。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是人们喜爱的文化传播媒介,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都是我国的文化瑰宝,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文艺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化情节和细微心理活动,能够帮助外国读者观众在更加丰富深刻的层面上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体验中国民众的现实生活和心理感受,了解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样态,增进情感、产生共鸣。
通过文艺来积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关键是要拿出更多让世界各国民众喜欢的优秀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展现好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让各国人民在我们的作品中看到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文明进步的中国。
2. 优秀文艺作品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什么样的作品能称之为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作品应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应该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应该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这既为衡量检验一部文艺作品、考量评价一位作家艺术家提供了标准,也为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提供了重要原则。
优秀作品应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作品的境界,在于筋骨、道德和温度。中外文艺发展史证明,是否有筋骨、是否有道德、是否有温度,永远都是衡量作品成败最为重要的条件。屈原、杜甫、苏轼、鲁迅、雨果、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伟大作家的作品,之所以成为传世经典,正是因为在他们的作品中蕴含着思想的力量、道德的光芒、人性的温度,高出了自己时代的平均水平,超出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精神边界。文艺作品要用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以思想的力量、道德的底蕴、人性的光芒来感发人心,而不是依靠矫情滥情、低俗媚俗甚至失去底线来迎合人性的弱点。
有筋骨,就是作品要表现崇高的理想信念、非凡胆识和浩然正气,用优秀作品挺起民族的脊梁。文有筋骨气自雄,作品有了筋骨,就有了生命、魂魄、气势,就能给人以追求理想、坚定信念的精神力量。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赞扬鲁迅先生:“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这种精神上的硬度和韧性,正是伟大的作家艺术家之所以伟大的根本所在,也是一切伟大作品之所以伟大的艺术质地。一部堪称优秀的作品,都应该有大胸怀、大格调、大气度,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产生令人欣悦和感动的伟大与庄严,闪烁出净化心灵、烛照前行的光辉。
有道德,就是要承载和展现高尚的价值追求,传达积极健康的道德观念,激发人们的道德自觉,提升人们的道德理想。一部优秀作品,应该自觉把道德作为标尺,让道德的明灯照亮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的道德自觉,把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道德观念传递给人民,努力实现美教化、正人伦、移风俗。
有温度,就是要体现人文关怀,以作品蕴含的情感热度提升社会生活的温度,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激励。优秀作品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劳动的艰辛呈现出来,歌颂大爱大美,传递人间真情,更好地温润心灵、舒缓压力、涵养人生,在触摸人的内心世界时让人们产生共鸣。如果缺乏深切的人文关怀,没有情感的热度,没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文艺作品就成不了温暖的精神栖息地。
优秀作品应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思想精深在于作品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思想性,深刻揭示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深刻体现对人生理想和价值的崇高追求,站在思想高度、理想高度,去理解现实、烛照现实、洞察人生,为人们认识社会、认识世界提供有益参考。艺术精湛体现在以审美的方式观照生活、把握世界、传达思想,按照美的规律锤炼出富有个性又立体饱满的艺术形象,使精深的思想如盐溶于水一样渗透在典型的艺术形象之中。制作精良体现在以严肃的艺术态度和严格的艺术标准,对作品的每一个环节、情节、细节和每一个角色、每一句台词、每一段旋律的精心设计演绎,用心打磨推敲,是“讲究”而不是“将就”,是精益求精而非胡编乱造。
文艺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大凡优秀的文艺作品,必定是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上追求有机统一的结果,充实而不空洞,雅正而不低俗,深刻而不肤浅,细致而不粗糙。思想性和艺术性紧密结合、彼此增色,从而在抽象思维与艺术创造之间形成真正的互动,构成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实现理性与感性结合、内容与形式恰到好处的和谐统一。创作文艺精品就是要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作品“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完美融合(恩格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之所以自1824年首演以来就一直受到称颂,并被不同国家的著名乐团不断诠释和表演,之所以是“一个没有前例,至今仍无人超越的成就”(罗曼·罗兰),关键就在于作品实现了深邃的思想性与非凡的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古人云,“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艺作品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恩格斯),而不能“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马克思),深刻的思想要按照独特的艺术规律内化于感性艺术形式之中,以真挚的情感、鲜活的形象、优美的语言吸引人、感染人、启迪人。如果把文艺简单地当成思想的传声筒,片面地强调思想性,生硬说教,缺乏充分的艺术表达,就会使作品变成抽象的概念、空洞的口号,难以引发人们的审美愉悦和情感共鸣,作品的思想力量最终也会大打折扣。
但是,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更鲜明、更独特、更透彻地揭示生活的本质。无道则文不立,道弱则文不强。当前我们的一些文艺作品,沉醉于玩弄形式技巧,缺乏表现“心灵”的深度,致使作品沦为单纯的炫技表演;还有一些作品胡编乱造、牵强附会、粗制滥造。如果片面追求形式至上、为形式而形式,思想贫瘠、精神苍白、内容空洞,再华丽的场面、再新颖的形式、再娴熟的技巧,也只能像失去灵魂的空壳、没有生命的假花。凡此种种,都警示我们要以创作生产精品为目标,努力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艺作品。
优秀作品应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 生活的丰富性、情感的复杂性、文化的多样性、艺术创作的差异性,决定了优秀作品并非只有一种题材类型、叙事模式和表达方式,也非只有一种主题、内容和风格,不能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千篇一律,而是呈现为主旋律与多样性的统一。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以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读者听众观众的审美需求。
优秀作品不必拘于一种风格。邓小平同志说:“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里占有自己的位置。”文艺作品需要黄钟大吕的正大庄严来激励斗志,也需要浅吟低唱的舒缓伸展来安顿身心。拿唐诗来说,既有《春江花月夜》的华丽典雅,也有《卖炭翁》的平易直白;既有《登幽州台歌》的悲壮苍凉,也有《蜀道难》的雄浑奇崛;既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闲适安逸,也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寥廓;既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清新明快,也有“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的奇特精巧。这些作品风格迥异,却各臻佳境,可谓是“百花齐放”,皆成文艺精品。
优秀作品并非只有一种样式。优秀之所以成其为优秀,与其篇幅长短、文辞雅俗并无必然关联。短章可有清绝精悍之美,长篇可有丰腴博大之雄。中国古典优秀作品的大花园里,既有“李杜诗篇万古传”,也有“班马文章勘墨铅”;既有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也有小说“四大名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直逼人心的小说《狂人日记》堪为经典,曹禺思索复杂人性的话剧《雷雨》同样载入史册,闻一多表达极度愤怒与痛苦的诗歌《死水》为世人称道,朱自清抒写淡淡喜悦与哀愁的散文《荷塘月色》也流传甚广。当今的文艺手段比以往丰富得多,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美术、音乐、曲艺、动漫等多种艺术形式都可以用来表现主题内容,这就给作家艺术家在艺术创造上提供了更大更自由的空间,要多样化地运用各种体裁、风格、样式、手段,创作富有隽永艺术魅力的优秀文艺作品。
优秀作品不必囿于一种题材。题材是重要的,但不是决定性的。小题材可以开掘出大主题,如鲁迅的《一件小事》;再重大的主题,如果写得公式化、概念化,也会如茅盾所言,“糟蹋了题材”。文艺创作的题材是无比广阔的,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无不可写。不仅可以大中取材,描绘重大事件、风云人物、宏大场面,反映恢宏主题、记载时代风云,也可以小中见大,讲述凡人小事、记录身边感动,描写细腻情感、开掘心灵世界,向“小题材”要“大作品”。齐白石最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恰恰都是以生活中的虾蟹鱼虫、花鸟蔬果为题材,他把日常生活的常见之物画出了别具一格的新意。他笔下的墨虾,灵动鲜活,情态各异,寥寥数笔就勾勒出盎然的情趣,表达出对生灵之美、生活之美、自然之美的热爱。许许多多的文艺实践说明,只要选材严、开掘深,构思巧妙、设计新颖,有血有肉、鲜明生动,见物、见人、见精神,都可以奏出华彩的乐章。
当然,无论文艺作品的风格、样式、题材如何丰富多样,都万变不离其宗,不能突破文艺作品的思想艺术底线而哗众取宠。一部作品,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就是优秀作品。
3. 力戒浮躁创作优秀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创作生产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基本摆脱了文艺作品总体短缺的状况。文艺创作无论在题材主题的把握、思想内涵的开掘上,还是在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较之以往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但相比数量的快速增长,文艺作品的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不小的差距,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还不多,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传递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
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浮躁。一些人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换实用价值,或者说不能及时兑换成人民币,不值得,也不划算。难于潜心深入生活、专心投入创作,却在追名逐利上使尽招数,把主要精力花在自我炒作上,花在各种社会活动中,赶进度、赶场子、找关系。有的喜欢办名目繁多的展览展演,有的热衷于协会、学会的各种头衔,有的专请名人写抬举文章,等等,搞一些看似热闹实则投机取巧的表面文章。这样的态度,不仅会误导创作,而且会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端正创作思想,力戒浮躁,强化精品意识,努力打造更多思想性、艺术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 清代叶燮在论诗文时指出:“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随遇发生,随生即盛。”与叶燮同时代的评论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进一步指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这里的“胸襟”、“襟抱”,表达的都是作家艺术家的境界襟怀和理想志向。“志不强者智不达”,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志”既有热忱的事业追求,也有远大的理想信念。热忱的事业追求,就是笃定恒心创作精品,“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韩愈),用更多扛鼎之作成就事业辉煌。当然,创作水平有高低,作品质量有高下。但是创作态度、创作追求,决定着作品最终呈现的品格、境界、价值。正所谓“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胸怀大志的文艺工作者,应当以先贤为范、向经典看齐,不断进行学习和创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攀登艺术高峰。远大的理想信念,就是立志为时代和人民创作,站在思想高处,积极投身时代这个最大舞台,生动书写人民的火热生活,为民族写史、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努力创作出振聋发聩、传之久远,又为人民所欢迎和喜爱的精品力作。优秀的作家艺术家要将执着的艺术追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统一起来,走出狭隘、走出名利,实现艺术理想与人生理想完美结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
文艺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 齐白石说过,“画者,寂寞之道”。文艺作品是创作者才华、心血、情感的高度凝结。创作精品,不仅体现在创作者才华的充分迸发上,也体现在甘于寂寞、坚持创作的过程中。抵达艺术至境必定要经历一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注定充满着孤独和寂寞。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形象的比喻,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要对艺术抱以敬畏之心。伟大诗人杜甫说“文章千古事”,人民艺术家常香玉信奉和践行“戏比天大”。作家艺术家应当像他们那样,以赤子情怀、虔诚之心,对待艺术、对待作品、对待读者观众。敬畏艺术,就会把创作作为毕生专注的事业,克服一切杂念,排除一切干扰,静下心来,把主要精力和心思集中到创作上来。失去了敬畏,就会把文艺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胡编乱写,粗制滥造,制造一些文化“垃圾”。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数量再多,也堆不起艺术的高峰,只能成为降低民族审美精神的艺术沼泽和洼地。一切有抱负有作为的文艺工作者,都应秉持对艺术负责、对事业负责的态度,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作品,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和“一切向钱看”。
要用踏实之心来搞创作。实践告诉我们,精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举凡文艺巨制、千古名篇、传世之作,必定是作家艺术家笃定恒心、苦心孤诣、下苦功夫、倾注心血打磨出来的结果,必定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结果。曹雪芹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诗人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老人与海》先后修改200余次,法国作家福楼拜说,写《包法利夫人》“有一页就写了5天”,“客店这一节也许得写3个月”。作家艺术家要以全部的心血灌注于作品,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对待文艺创作,用心用情用功地打磨作品,刻苦钻研、千锤百炼,使作品从形式到内容,从表象到精神都力臻完美。为名缰利锁所桎梏,不在创作上用心,不花时间体验生活,不下苦功夫琢磨作品,终归是缘木求鱼、舍本逐末,是不可能创作出好作品的,艺术生命也不会长久。
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 实践证明,多年来大批精品的涌现,固然离不开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但也离不开各级文艺主管部门、创作生产单位的统筹规划、协调组织和有力扶持。提高创作生产组织化水平,是科学、良性、长远推出精品的有效保障。对于一些文艺创作,尤其是电影、电视剧、戏剧等综合性强的创作,因其资金投入大、涉及人员多,更加需要强大的组织工作。规划是抓好精品创作生产的基础。推出文艺精品,不能光靠“海捞”,要有的放矢地抓,在规划的基础上部署任务、推动生产,才能有目标、有步骤、有底气。要遵循艺术生产规律,加强统筹规划,明确各个门类创作的中长期规划,加强重点作品的选题策划。规划要立当前、谋长远,适应各地各部门实际,努力形成规划储备一批、创作打磨一批、宣传推介一批的创作生产格局。要实施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等,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精益求精地打磨作品。对列为重点的作品,抓住不放,一抓到底,精密组织、动态管理、跟踪督察、考核问责,合力攻关攻坚,把优势资源配置到这些作品的创作生产中。尤其重视和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反映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表现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推出更多充满浓郁生活气息、深刻拨动情感、启迪人心的大作力作。要着力解决制约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探索建立有利于集聚文艺人才等资源的创作基地和平台,建立策划、立项、创作、生产、推广等一条龙机制。加大优秀作品的推广力度,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提供更好条件,使好作品能够不断涌现、广泛传播。
4. 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唯有创新,才能精品纷呈,才能挺立于世界文艺发展前沿,永葆文艺的生机与活力。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赵翼)。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多次讲到,作家诗人要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唐代书法家李邕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宋代诗人黄庭坚也曾言:“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文艺创作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精神活动,艺术的无尽魅力存在于作品的新颖独特之中。新颖独特的作品受人青睐,陈陈相因、老生常谈、司空见惯、重复雷同的作品,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当前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很有关系。
创新是优秀作家艺术家的高度自觉和可贵品格。自觉创新、大胆创新,是一切优秀作家艺术家的共同特点。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曾写道:“艺术家总在创新。任何不是创造、发明、发现的作品都没多少价值。”清代诗人郑板桥的书斋有副名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他一贯认为诗要“自出手眼,自树脊骨”,坚决反对雷同、沿袭。历史学家陈寅恪曾提出力戒雷同的“四不讲”:“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人物苏轼不仅在文、诗方面开拓与创新,而且在词作方面另辟蹊径,开创了“豪放词”之先风。他一扫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诗庄词媚”的传统,突破题材的局限,摒弃靡艳的情调,将激昂阳刚之气融于词中,展示政治抱负、人生感慨,使词走向了广阔的天地。同时对词体全面改革,借鉴了大量的诗歌技法,以律句填词,不拘音律,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不屑雷同、自出机杼地探索创新,是作家艺术家取得非凡艺术成就、作出卓越贡献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刘勰)。创新也是文艺发展进步的发动机。一部文艺发展史就是文艺创新的历史。在中外文艺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每一座高峰都是大胆变革、创新创造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我国动画艺术家尝试将传统绘画技法与现代美术电影结合,在水墨画方面找到了突破口,《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鹿铃》、《山水情》等一批水墨动画片横空出世,令人耳目一新。加上《大闹天宫》等一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动画片同时涌现,震动了国际动画界,被称之为动画界的“中国学派”,确立了中国动画电影独树一帜的地位。千百年来,正是因为创新活力不断迸发,新作品层出不穷,新流派不断涌现,文艺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常绿常青。
增强文艺原创能力。 俗话说,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蠢材。同样的表现手法用多了,表现力就会递减。这说明文艺的独创性和原创力极其重要。文学艺术不但要讲究美感,还要有艺术原创力。文艺作品的个性、新意既是构建作品的基本元素,也是满足受众欣赏需要的必要特质。原创能力是思想的解放、想象的放飞,是创作者独立观察、独立思考,不懈地进行审美发现和艺术创造的魄力与实力。宋代诗人戴复古说,“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元好问在《论诗》中说,“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这些都是在强调作诗为文要坚持原创,不能步人后尘。一部作品如果缺乏原创,因袭旧题、挪用素材、模仿技巧,那将从根本上失去生命力。单一陈旧的形式、陈词滥调的反复咀嚼,复制式、同质化内容的抄袭模仿,很难让人民群众喜欢。对作家艺术家来说,只有通过原创,方能赋予作品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体现卓然不凡的艺术价值。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只有重视原创、提升原创能力、推出富有思想和艺术原创性的文艺精品,才能为世界贡献有价值的艺术创作经验,才能在世界文艺的整体格局中产生深远影响,推动文艺不断向前发展。
提高原创能力,要求作家艺术家要有独辟蹊径、开风气之先的勇气,敢于冲破旧模式的藩篱,大胆突破常规,勇于打破窠臼,发挥艺术个性,不断开掘和利用独特的文化资源,不断推出新的创意构思、新的题材内容、新的表现手法,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别具一格地抒情言志,别出心裁地钩织故事,别开生面地写景状物,别具匠心地刻画人物。要鼓励、扶持和保护原创作品的创作生产,加强对文学、剧本、词曲等创作基础性环节的扶持,增强创意含量和竞争优势。要推出更多具有原创价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艺作品和文化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避免照搬跟风、“克隆山寨”,培养有利于原创的环境,从整体上增强文艺的原创能力。
大力推动观念、内容、形式、手段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推动文艺创新,需要从根本上做起,从多方面入手,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才能不断推出富有艺术创造力的优秀作品。
创作观念在文艺创作中具有先导性。如果创作观念始终循规蹈矩、保守陈旧,还奢谈什么作品的创新?要总结以往文艺创作经验,挖掘规律性认识,吸收文艺创作前沿性成果,更新调整创作观念。内容是作品的根本,要调动各种文学艺术资源,探索新的表现内容,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吸收外来有益文化,运用各种艺术元素和文化符号,使用多种艺术语汇,把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深挖和延展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创作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艺作品。要综合运用各种方式,不断推进文艺形式创新。文艺发展到今天,各种文艺门类齐头并进、互渗互融,呈现出各种艺术形式交叉融合的态势。要推动传统艺术门类之间相互融合,推动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艺术形式相互借鉴,在文艺样式交汇融合中不断有新的探索创新。科技与文艺历来如影随形,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给文艺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消费方式、表现形式和发展样态带来革命性变化。比如,在戏曲艺术的舞台呈现方面,借助现代声光电技术,可以呈现出气势磅礴、精彩纷呈的舞美效果。数码电影技术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力,环幕4 D电影、巨幕电影、球幕电影、交互电影等,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要积极推动文艺与科技的融合,适应科技进步的时代趋势,不断创新文艺表达手段。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着力增强文艺产品的科技含量,用科技手段强化艺术表现,打开艺术想象的空间,增强文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文艺借助科技的翅膀飞得更高。
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高新科技推动文艺创新。 20多年来,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速度与影响力超出了我们的想象。2014年年底,中国互联网网民已达到6.49亿。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推动下,文艺创作形态快速变化、载体不断更新。网络文艺呈现爆发式增长,数量空前增多,规模急剧扩大,成为受众面广、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巨大的文艺新领域。互联网和新媒体对当前的文学艺术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巨大,不仅改变了传播和接收方式,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的发展,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都面临着重大变革。新技术平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新窗口,拓展了新的视野和新的思维。传统的文艺生态和表现形式将在新技术力量的引领下被革新、拓展甚至颠覆,为今天的文艺超越传统、形成新的格局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从文艺形态类型上看,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各种文艺形态、载体和手段借助这些平台不断融合、翻新、嫁接,催生了一批新的网络文艺形态,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评书、网络动漫、网络游戏,微电影、微广播、微小说、微动漫、微摄影、微设计等“微艺术”,以及数码艺术等新的文艺类型等。实体艺术创作与虚拟艺术创作之间的界限模糊、互相转化,网络小说可以变为实体图书,有形出版物可以转化为数字化形态。从文艺创作生产过程上看,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创作呈现开放性和互动性,每个人都能在这些平台上成为作者、推出作品。作者和读者之间界限被打破,随时交流、及时介入、互动创作。既有大量个人自创的作品,也有各类门户网站、文艺网站和网络群体组织的创作。从文艺传播渠道上看,大数据、全媒体、超文本、人工智能、赛伯空间、人机交互等人类数字化生存的新方式,网络视听、电子图书、动漫游戏、短信彩铃、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型网络载体的运用,提供了便捷广阔的传播空间,极大拓展了文艺传播途径的多样化。比如,现在虚拟的数字世界已然是一种真实的仿像,通过网上虚拟博物馆,大众可以随时随地欣赏到世界各地的各类艺术品而不必花费高昂的旅费。比如,一些网络歌曲、网络视频、微电影等,点击率少则几十万,多则上亿,这是传统文艺传播渠道难以想象的。
总体看,互联网等新媒体对文艺的影响还在不断变化、尚未定型、还未成熟,未知远远大于已知。文艺工作者要充分把握这种新态势、大趋势,适应形势发展。要切实把网络文艺纳入创作生产和引导管理范畴,充分利用、充分发展,打破传统范式、丰富文艺样态,助推文艺创作生产方式转变,拓宽文艺传播渠道,提升文艺创新空间,让互联网和新媒体成为文艺创新的新舞台。应该看到,互联网和新媒体中还存在一些消极落后的内容和无序失范的现象。在大力抓好创作生产、繁荣网络文艺的同时,还要加强和改进网络文艺管理,加大正面引导力度,引导创作出更多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向上的优秀网络文艺作品,唱响网上文艺主旋律。
5. 造就一支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人才队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文化素质提高,文化交流交融日益广泛,科技传播手段迅猛发展,文艺创作已经进入空前大众化的阶段。但同时,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当中,有影响力的、代表性的名家大师还不多,文艺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亟待加强。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优化结构、提升素质上下功夫,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德艺双馨是文艺工作者的人格之本、事业之基。 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心中有大美才能流淌美的旋律,手中有妙笔才能做到绚烂生花。“做人”与“做文”,从来不可偏废。古往今来,凡是受人尊敬、广被赞誉的名家大师,无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精湛的艺术魅力成为从艺的典范,为世人尊敬。仅从近现代来看,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梅兰芳面对日寇的威逼利诱,毅然蓄须明志、息演舞台,展现了一代艺术大师的铮铮铁骨。抗美援朝期间,常香玉带领剧社走遍大半个中国进行义演,为前方将士捐献了一架战斗机,展示出高尚的爱国情怀。吴冠中一生不尚奢华、生活俭朴,却把精心挑选的几百幅画作以及多次作品拍卖所得,全部无偿捐赠……这些崇德尚艺的名家大师,以高尚的道德追求和高超的艺术造诣,诠释了德艺双馨的丰富内涵,树立了德艺双馨的光辉典范。他们的艺术历程和社会影响说明,德艺双馨是文艺家自己用人格品德、艺术实践铺就的人生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客观评价,是文艺工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当今时代,市场大潮汹涌澎湃,各种利益诱惑纷至沓来,考验着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理想坚守和职业良知。目前文艺队伍的风气总体上是好的,但个别文艺工作者在思想道德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的理想信念缺失、为人民服务意识淡漠,有的追求奢华、追名逐利,有的炒作绯闻、吸引眼球,个别从业人员甚至因吸毒、嫖娼等行为触犯法律法规,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德艺双馨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聂耳曾说,“不锻炼自己的人格,无由产生伟大的作品”。文艺工作者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用全新的眼光看待新的文艺组织、新的文艺群体。 时代在发展,文艺队伍也在不断地变化。随着文艺形态日益多样以及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文艺队伍的组成结构、组织形态发生深刻变化,主体身份更加多样,有专职创作者,也有业余创作者,有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也有民营企业的;有运用传统技法和手段创作的,也有利用高科技手段和新兴媒体创作的。尤其是近些年来,民营文化工作室、民营文化经纪机构、网络文艺社群等新的文艺组织大量涌现,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新的文艺群体十分活跃。这些群体中的艺术创作者大多自己营利谋生,面向市场从事文化活动,个性特征强烈,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批判意识、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与过去相比,这些新的文艺组织、新的文艺群体所处的环境、工作生活状态等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人员比较分散,结构比较复杂,流动性也比较大。他们的思想状态、价值观念、创作情况如何,不仅影响文艺自身的发展,而且影响着社会尤其是年青一代人的思想走向和精神面貌。这一新情况新变化,既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和充沛的创新活力,也给文艺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做好新的文艺组织、新的文艺群体的工作,引导、团结、吸引好这支队伍,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
古今中外文艺名家都是从社会和人民中产生的。这些新的文艺组织和群体数量巨大、年轻、有活力,他们中间蕴藏着巨大的创造能量,其中一些人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文艺舞台的主角。这些新的文艺群体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文艺工作者一样,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建设者,是当下文艺创作生产不容忽视的新的重要力量,这些人中很有可能产生文艺名家。要适应形势发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更为开阔的胸襟、更为高远的眼界、更为创新的思路,把吸引团结新的文艺群体作为突破口,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们,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团结、吸引他们,引导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
同时也应看到,传统的培养教育、联络沟通、服务管理方式方法出现了很多不适应之处。这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具体化、分众化的工作机制和手段,不断扩大工作覆盖面,创新组织形式,延伸联系手臂。各级文艺管理部门和人民团体,要在项目申报、业务培训、发展会员、评比奖励、职称评定等方面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帮助他们更好地从事创作,搭建发表和推广平台,引导他们各尽其能、各展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