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
自《神农本草经》成书以后,历经后汉、三国、两晋至南齐时期,由于临床用药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外通商和文化交流,本草学的内容逐渐丰富,学术水平更加提高。这一时期重要的本草著作除《吴普本草》(239年)、《李当之药录》(220年)、《名医别录》(500年)外,首推南朝梁代陶弘景(456—536年)所辑《本草经集注》。该书约成书于5世纪末,全书7卷,载药730种。其在“序例”部分,对《神农本草经》原文逐一加以注释,并增补了大量有关药物采收、品种鉴别、加工、炮制方法,古今药用度量衡折合,合药分剂料理法,丸散汤膏的制法要点,煎汤合药注意事项,诸病通用药,中毒解救法,服药食忌例,凡药不宜入汤酒者,药物畏恶七情等内容。在单味药的分类上,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同时也保留了《神农本草经》的上、中、下三品分类。即把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无实七类,并在各类之中(有名无实除外)再以三品为序排列药物。其首创的“诸病通用药”,分别列举80多种疾病的通用药物,如治风通用药有防风、防己、秦艽、川芎等,治黄疸通用药有茵陈、栀子、紫草等,便于药物检索和医生临证处方用药。在单味药的书写方法上,采用“朱墨杂书,并子注”。即朱书《神农本草经》,墨写《名医别录》,附经为文,双行小字加注,是《神农本草经》较早注本的一种。它系统地总结了六朝以前的本草学成就,全面地发展了本草学基本理论。本书不仅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本草著作,而且标志着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奠定了我国古本草的编写体例。原书早佚,其主要内容扔保存于《证类本草》等书中。此外,又有在敦煌出土的唐以前写本残卷1种,但仅存其序例部分。
南朝刘宋时期(420—479年)雷敩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该书较系统地介绍了300种中药的炮制方法,提出药物经过炮制可以提高药效,降低毒性,便于贮存、调剂、制剂等。此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书中记载的某些炮制方法至今扔有很大参考价值。它标志着本草学一新兴分支学科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