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隋唐、五代十国时期(581—960年)
隋唐时期中国南北统一,经济文化繁荣,交通发达,外贸增加,印度、西域药品输入日益增多,从而推动了医药学术的迅速发展,加之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成书之际,中国正处于南北分裂时期,用药习惯及见解难免有一定的偏颇。唐朝初年苏敬上言重修本草,唐朝政府采纳了苏敬的意见,由长孙无忌、李勣领衔,苏敬等23人,在《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进行重修,经过两年时间,于659年修成,定名《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本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全书共54卷,载药850种(一说为844种),由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分为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米谷、有名未用等九类,除有名未用外,其余各类又分为上、中、下三品。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唐政府通令全国各地选送当地道地药材,作为实物标本进行描绘,从而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式,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河。本书内容丰富,取材精要,具有高度的科学价值,反映了唐代本草学的辉煌成就,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的格局。它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快流传到国外,731年即传入日本,并广为流传,日本律令《延喜式》即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的记载。由于《新修本草》是由国家组织修订和推行的,因此它也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性本草著作,比15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800余年。
此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陈藏器对《新修本草》进行了增补和辨误,编写成《本草拾遗》,扩展了用药范围,并根据药物功效,提出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十种分类方法,对后世方药分类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代十国是中国大分裂时期,本时期包括五代(907—960年)与十国(891—979年)等众多割据政权。后蜀、南唐、吴越地处南方,成为五代十国时期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故后蜀有《蜀本草》(938—965年)、南唐有《食性本草》(937—957年)、吴越有《日华子本草》(923年)等。其中《蜀本草》是后蜀广政年间韩保昇等受蜀主孟昶之命,以《新修本草》为蓝本而编成。它对药品的性味、形态和产地做了许多补充,绘图也十分精致,颇具特点,常为后人编纂本草时所引用,是一部对本草学发展有影响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