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宋、金元时期(960—1368年)
宋代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由于临床医学的进步,促进了药物学的发展。药物数量的增加,功效认识的深化,炮制技术的改进,成药应用的推广,使宋代本草的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开国伊始即以国家规模进行本草书籍的修订与编纂。开宝元年(973年)刊行了刘翰、马志等9人编撰的宋代第一部官修本草《开宝新详定本草》,次年(974年)经李昉等重新校勘,定名为《开宝重定本草》(简称《开宝本草》)。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掌禹锡、林亿、苏颂等奉命再次编撰,于1060年刊行《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简称《嘉祐本草》)。在编辑《嘉祐本草》时,于1058年由政府下令向全国征集各地所产药物的实图,并令注明开花结实、采收季节和功用,凡进口药物则询问收税机关和商人,辨清来源,选出样品,送到京都,由苏颂等负责整理,于1061年编成《本草图经》(一名《图经本草》)。
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大创举,也是中国乃至世界药学史上的重大事件。1076年,京城开封开设由国家经营的熟药所,其后又发展为修合药所(后改名为“医药和剂局”)及出卖药所(后改名为“惠民局”)。药局的出现促进了药材检验、成药生产的发展,带动了中药炮制、制剂技术的提高,并制定了制剂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是这方面的重要文献。
宋代本草学的代表作当推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唐慎微整理了经史百家247种典籍中有关药学的资料,在《嘉祐本草》《本草图经》的基础上,于1082年撰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全书31卷,载药1746种(各种刊本的数字略有出入),附方3000余首。方剂是药物功能的直接例证,每味药物附有图谱,这种方药兼收,图文并茂的编写体例,较前代本草著作又有所进步,且保存了民间用药的丰富经验。每药还附以制法,为后世提供了药物炮制资料。他广泛引证历代文献,保存了《日华子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等佚书内容。本书不仅切合实际,而且在集前人著作大成方面作了极大贡献,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宋以前本草和方书的宝贵文献。本书使我国大型本草编写格局臻于完备,起了承前启后、续往开来的作用,至今扔然是我们研究中药必备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金元时期的本草,一般出自医家之手,内容简要,具有明显的临床药物学特征。如刘完素的《素问药注》(1185年)、《本草论》(1185年),张元素的《珍珠囊》(1200年),李东垣的《药类法象》(1251年)、《用药心法》(1251年),王好古的《汤液本草》(1298年)等。
金元时期本草的主要特点有二:一是发展了医学经典中有关升降浮沉、归经等药物性能的理论,使之系统化,并作为药物记述中的重要内容。二是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他们在宋人基础上,以药物形、色、味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这一努力的结果,丰富了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但其简单、机械的推理方式,又给本草学造成了一些消极后果。
元代忽思慧编著的《饮膳正要》(1320年)是饮食疗法的专著,介绍了不少回、蒙民族的食疗方药,至今扔有较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