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明代(1368—1644年)
明代中外交流日益频繁,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医药知识不断丰富,沿用已久的《证类本草》已经不能够完全符合时代的要求,需进一步的总结和提高。弘治年间(1488—1505年),刘文泰奉敕修订的《本草品汇精要》(简称《品汇精要》),书成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共42卷,载药1815种。每药项下又分为24项记述。本书绘有1385幅精美的彩色药图和制药图,是古代彩绘本草之珍品。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官修本草,但书成之后存于内府而未刊行流传,故在药学史上未产生什么影响,直到1936年始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故宫旧抄本铅印出版。
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参考了800多部文献,对古本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整理总结。他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历时27年,三易其稿,终于在1578年完成了200多万字的本草巨著《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载药1892种,附药图1109幅,附方11096首,新增药物374种。序例部分对本草史和中药基本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发挥,保存了大量医药文献。其百病主治药,既是临床用药经验介绍,又是药物按功效主治病证分类的楷模。本书按自然属性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这种分类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它比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一书要早170多年。《本草纲目》中的每一味药都按释名、集解、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分别叙述。书中不仅汇集了大量前人资料,而且也反映了作者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新发现、新经验,并对历代本草错误之处做了科学的纠正。本书不仅仅是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之大成,而且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本草学范围。自1596年在南京刊行后,很快风行全国,17世纪即流传到国外,先后被部分或全部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它不仅是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的范本,也是我国科技史上极其辉煌的硕果,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明代著名的专题本草有缪希雍的《炮炙大法》(1622年)、朱
的《救荒本草》(1406年)、李中立的《本草原始》(1612年)、兰茂的《滇南本草》(1449年)等,分别记载了药物炮制、食疗本草、药用植物、地方本草等方面的内容,对丰富和完善本草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此外,陈嘉谟的《本草蒙筌》(1565年)所载五倍子制百药煎(没食子酸),早于欧洲200余年。明代末期的《白猿经》所记载用新鲜草乌制取冰晶状的“射罔”,实为乌头碱的结晶,它比欧洲人在19世纪初从鸦片中提取的号称世界上第一种生物碱——吗啡,还要早1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