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清代(1616—1911年)
清代研究本草之风盛行,各家的本草著作很多,代表作当推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全书共10卷,载药921种,在《本草纲目》之外新增药物716种,主要是民间药及外来药,同时也收录了大量已散失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它不仅拾《本草纲目》之遗,而且对《本草纲目》已载药物治疗未备、根实未详者加以补充,疏漏之处加以厘正。
此外,刘若金的《本草述》(1664年)、汪昂的《本草备要》(1694年)、黄宫绣的《本草求真》(1769年)、黄元御的《玉楸药解》(1754年)、吴仪洛的《本草从新》(1757年)、严洁等人的《得配本草》(1761年)均是以《本草纲目》为基础,配合临床需要,以符合实用为原则,对《本草纲目》进行摘要、精减、整理工作,由繁返约的本草著作。
受考据之风影响,从明末至清代,不少学者从古本草文献中重辑《神农本草经》。现行流传较广的版本有孙星衍、孙冯翼合辑本(1799年),顾观光辑本(1844年),日本森立之辑本(1854年)。此外,还有明·卢复、清·黄奭等辑本,对学习研究《神农本草经》都有参考价值。
续明末(1625年)缪希雍的《神农本草经疏》之后,清代注释发挥《神农本草经》的著作有张志聪的《本草崇原》(1663年)、邹澍的《本经疏证》(1837年)与《本经续疏》(1839年)、张璐的《本经逢原》(1695年)等,都是很有影响的《神农本草经》注疏专著。
清代专题类本草门类齐全,其中也不乏佳作。如张仲岩的《修事指南》(1704年),将历代各家有关炮制记载综合归纳,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各种炮制方法。又如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1848年),详记每种植物形态、产地、栽培、用途、药用部位、效用治验等内容,并附有插图,为我们研究药用植物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