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民国时期(1912—1949年)
“改良中医药”“中医药科学化”“创立新中医”等口号风行一时,形成民国时期中医药学发展的一大特色。这一时期中医药学发展的特点是中西医药并存。虽然国民政府对中医药采取了不支持和歧视的政策,但在志士仁人的努力下,依然向前发展,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中药辞书的产生和发展是民国时期中药学发展的一项重要成就,其中成就和影响最大的当推陈存仁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年),全书约200万字,收录词目4300条,既广罗古籍,又博采新说,且附有标本图册,受到药界之推崇。虽有一些错讹,仍不失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这一时期,随着中医药学校的出现,涌现了一批适应教学和临床应用需要的中药学讲义。如浙江兰溪中医学校张山雷的《本草正义》(1828年)、浙江中医专门学校何廉臣的《实验药物学》(1924年)、天津国医函授学校张锡纯的《中西药物讲义》(1924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秦伯未的《药物学讲义》(1928年)等,对各药功用主治的论述大为充实。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药学知识和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迅速传播和发展,初步建立了以中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药用动物学、药用植物学、生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理学等新的学科。在当时条件下,其成果集中在中药的生药、药理、化学分析、有效成分提取及临床验证等方面,对本草学发展所做的贡献应当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