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1日—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续承和发扬,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使中医药事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本草学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从1954年起,各地出版部门根据卫生部的安排和建仪,积极进行历代中医药书籍的整理刊行。在本草方面,陆续影印、重刊或校点评注了《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残卷)《证类本草》《滇南本草》《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等数十种重要的古代本草著作。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散佚本草的辑复也取得突出成绩,其中有些已正式出版发行,对本草学的研究、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在此60多年间,国内出版的中药新著数量繁多且种类齐全,从各个角度将本草学提高到崭新的水平。其中最能反映当代本草学术成就的,有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作为中药生产、供应、检验和使用的依据,以法典的形式确定了中药在当代医药卫生事业中的地位,也为中药材及中药制剂质量的提高、标准的确定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代中药的水平。《中药大辞典》(1977年出版,2006年修订再版)由江苏新医学院编写,第二版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共收载中药6008种,原植(动)物或药材均附以墨线图。全书内容丰富,资料齐全、系统,引文直接标注最早出处,或始载文献,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全国中草药汇编》由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北京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会同全国九省二市及北京的有关单位的代表组成编写组,负责编写整理及绘图工作,于1975年9月和1986 年7月两次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书分文字与图谱两部分。文字内容分为上、下两册;正文收载中草药2202种,附录1723种,连同附注中记载的中草药,总数在4000种以上,并附墨线图近3000幅。为配合正文而编绘的《全国中草药汇编彩色图谱》选收中草药彩图1156幅。本书是在大量征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全面地整理了全国中草药关于认、采、种、养、制、用等方面的经验与有关国内外科研技术资料,内容翔实、重点突出、便于应用。《中华本草》由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中的六位中医药界代表和委员提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全国中药专家编纂而成。该书既系统总结历代本草学成果,又全面反映当代中药学科发展水平,学科涉猎众多,资料收罗宏丰,分类先进,项目齐全。全书34卷,前30卷为中药,已于1999年9月出版;后4卷为民族药专卷,分为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陆续单独出版。其中中药部分收录正药8980种,附列药物571种,在全面续承传统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增加了化学成分、药理、制剂、药材鉴定和临床报道等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过了以往的本草文献,可以说《中华本草》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本草巨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先后3次组织各方面人员,对全国中药资源进行了大规模普查(调查)。通过普查,基本上摸清了天然药物的种类、产区分布、生态环境、野生资源、蕴藏量、收购量和社会需要量等。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编著出版了全国性的中药志及一大批药用植物志、药用动物志及地区性的中药志,蒙、藏、维、傣、苗、彝等少数民族药也得到科学整理。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第3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使目前的中药材总数达到12807种。从2009年9月至2012年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过组织开展地方调研、部门调研和专题研讨,编制了全国中药资源实施方案和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方案,成立了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机构,2012年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在全国10个省的205个县全面展开,从而为第4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全面实施奠定基础。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和医药学的迅速发展及中药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中药的现代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瞩目成就,临床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等分支学科都取得了很大发展。尤其是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研究员利用现代科学方法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的治疗,并荣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次获奖得益于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传承与发扬,也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引起了海内外对中医药的热仪,并对中医药在生命科学领域有新突破寄予了更多关注和更大期待。
当代中药教育事业的振兴,为本草学和中药事业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高质量的专业人才。1956年起,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南京等地相续建立了中医学院,使中医教育纳入了现代正规高等教育行列。1958年起相续增设了中药学本科专业。自1978年恢复培养研究生制度后,全国不少高等院校及药学科研机构开始招收中药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研究生。我国的中药教育形成了从中专、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多层次培养的完整体系。为适应中药教育的需要,各种中药学教材也多次编写修订,质量不断提高。中国医药学源远流长,内容浩博。我们在已取得的成绩基础上,还要动员多学科的力量,使丰富多彩的中药学取得更大的成就,使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优秀中药逐步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的医疗保健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