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中药学课程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等中医药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从事中医药的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
本教材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规划、宏观指导下,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
本教材包括总论、各论、附录几个部分。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等概念,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其中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本草学代表著作的学术价值;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介绍产地与疗效的关系;适时采集与药效的关系及与采集相关的一般知识;并介绍贮藏中影响中药变异的常见外界因素、变异现象及贮藏等方法;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与方法。中药的性能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重点介绍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的概念,药物的作用,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及如何运用药性理论综合分析、认识、掌握中药的效用;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伍应用的目的、原则及药物“七情”的概念、中药配伍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配伍禁忌、证候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等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总论并附有中药命名规律与中药分类的方法,以及中药的功效。
各论共收载全国各地常用中药567味(含掌握药133味,熟悉药98味,了解药114味,参考药98味,附药124味),按主要功效分列为21章加以介绍。每章先列概述,介绍该章药物的概念、药性特点、功效、适用范围、分类、配伍方法、使用注意等内容。
各论每味药以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及各省、市现行中药材标准的名称为正名;药物来源部分介绍原动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药用部位及主要产地、采集和炮制方法;以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为准,并结合《中华本草》和历代本草文献、现代临床用药实际,介绍每味中药的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鉴别用药、现代研究等。功效和应用是各论的重点,在运用中医药基本理论阐述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同时,着重说明辨证用药的理法特色;并有选择地引用古今医家实际应用有效的名方、验方,以便领会、掌握古今用药理法特点、配伍应用经验;用法用量介绍成人一日内服剂量及方法,对炮制后功效有变化者说明区别用法,对有毒药物剂量的标定严格执行法定标准,注意安全有效;从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证候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等方面介绍使用注意;从药物基原、炮制不同、功效相近、名称相似等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比较,介绍鉴别用药;现代研究介绍与疗效有关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不良反应,以展示中药现代研究进展,反映当代用药水平。
附录部分临床常见百种病证用药简介是在功效分类纵向讲解的基础上,再按病证分类横向分析临床病证用药经验,以期使学生打下辨证用药坚实的药性基本功,同时为学习方剂学、中医临床课程,搞好辨证论治和遣药组方创造条件。药名笔画索引、药名拼音索引为查寻提供方便。
本教材是在前六版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统编教材《中药学》和“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新一版、新二版(同时系“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以及国家级普通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中药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整理传统本草学精华,同时吸取当代中药学研究成果编写而成。总论方面充实了中药学发展的内容;从概念、由来、代表药物作用、指导临床用药意义等方面客观、科学、系统地介绍了药性理论,并加强与各论药性论述的衔接,注意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各论方面坚持按功效分类原则,既系统阐明中医传统用药经验精粹,又介绍近代临床用药新发展;深入阐明辨证用药规律;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比较分析,以培养学生鉴别用药的能力;系统深入介绍有毒中药的不良反应,突出安全用药、“以人为本”的思想。本教材较好地解决了续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的关系,基本上能反映当代中药学的发展水平。
本教材由25所高等中医药院校的27名专家组成编委会,共同承担编写工作。具体编写分工是:任艳玲编写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剂量与用法;张德芹编写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用药禁忌;胡素敏编写中药的性能、中药的配伍、中药的功效;钟赣生编写中药的命名与分类、解表药、药名索引;尚坤编写清热泻火药;刘明平编写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金华和毛晓健编写清热解毒药;陈芳编写清虚热药、拔毒化腐生肌药;刘树民编写泻下药、化湿药;王加锋编写祛风湿药;宋捷民编写利水渗湿药;郭建生编写温里药、驱虫药;崔瑛编写理气药;卫培峰编写消食药、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黄芳编写止血药;杨柏灿编写活血化瘀药;刘敏编写温化寒痰药、清化热痰药;陈燕清编写止咳平喘药;覃骊兰编写安神药;高慧琴编写平肝息风药;许利平编写开窍药、补阴药;张一昕编写补气药;刘贤武编写补阳药;张金莲编写补血药、涌吐药;王英豪编写收涩药;胡浩编写附篇临床常见百种病证用药简介。
本教材数字化工作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支持下,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资助展开的。该项目(编号GJYJS16006)由钟赣生负责,编委会其他成员共同参与完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资深教授高学敏先生担任本教材主审,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自始至终都给予极大的关注与鼎力支持,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辽宁中医药大学对先后召开的本教材编写任务分工、审定稿会仪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教材主要供高等中医药院校各专业学生使用,对其他从事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生产、经营及管理工作者亦有参考和使用价值。欢迎大家对不足之处多提宝贵意见,以使新教材不断完善。
《中药学》编委会
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