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夏商周时代(前21世纪—前221年)
人工酿酒和汤液的发明与应用,对医药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甲骨文中即有“鬯其酒”的记载,酒不仅是一种饮品,又能通血脉、行药势,并可用作溶剂,也是后世加工炮制药物常用的辅料之一,故后世有“酒为百药之长”之说。酒剂的发明与应用对推动医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夏、商时期,人们已较广泛地使用陶制器皿,同时对食品加工的知识也不断丰富和提高,为汤液的发明创造了条件。相传商代伊尹始创汤液。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中谓:“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资治通鉴》谓伊尹“闵生民之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浊重,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汤液的出现,不但服用方便,提高了疗效,且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复方药剂的发展。因此汤剂也就作为中药最常用的剂型之一得以流传,并得到不断的发展。
随着文字的创造和使用,药物知识也由口耳相传发展为文字记载。商代钟鼎文中已有“药”字出现。《说文解字》曰:“药,治病草。从艸乐声。”明确指出了“药”即治病之物,并以“草”(植物)类居多的客观事实。西周时已有专业的“医师”,《周礼·天官冢宰下》谓:“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诗经》是西周时代的文学作品,在《诗经》中,用以比喻吟咏的植物和动物有300余种,其中很多为后世本草著作中收载的药物,如苍耳、芍药、枸杞、蟾蜍等。《山海经》是记载先秦时期中国各地名山大川及物产的一部史地书。记载药物120余种,其中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并明确指出了药物的产地、性状特点与功效。服法方面有内服和外用的不同。所治病种达31种之多,包括内、外、妇、眼、皮肤等科疾患。而其中有关补药和预防的记载,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预防医学思想的萌芽。可见当时药物的知识已较丰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的医家,以朴素的、唯物的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人和自然的统一观,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黄帝内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对后世中药理论的发展和临床用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书年代与《黄帝内经》同时或更早的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虽然并非药物专著,现存医方283首,而用药已达247种之多,所治疾病涉及内、外、妇、五官等科;此外,对药物的贮藏、炮制、制剂、配伍用药方面也有不少记载。1977年安徽阜阳出土的汉简133枚,定名为《万物》,各简所记事物多是孤立的。所记载内容,医药占十分之九,在133简中,可辨出药名110多个。《万物》与《五十二病方》所载药物学知识应该代表了当时药物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发展由零散记载向系统化专门化整理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