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止美学
——记我的导师张德兴教授
苏 颖
在张老师的众多学生里,我的经历可能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我本科、硕士和博士都分别读了不同的专业,而且跨度还挺大。跟随张老师读文艺学完全是出于兴趣和爱好,那段读书时光也是最最享受的过程。
老师家的客厅是我系统接触西方美学的地方,从柏拉图到尧斯,从古典主义到解构主义,我们秉承散步学派的治学传统,谈笑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哲学(美学)高峰。张老师的课总是启发多于灌输,由简单的问题开始,抽丝剥茧,引出那个深奥的道理,一层层诘问,把我们的思辨无限引向大师们的高度。
学理论学科必须是聪明人做的事,因为理论学科需要从理性上、宏观上去看待问题、把握问题,即使是从事文学理论的研究,我们也常常需要跳脱文本而去关注那些更普遍、更宏观的规律。记得研究生一年级时,因为我是跨专业读文艺学,张老师给了我一个额外需要阅读的书单,里面有黑格尔的《小逻辑》和《美学》,必须说,这两本书的启发,使我至今受益,让我在现在的会计学研究中能够自觉地去关注宏观性质的问题,从而比学会计学出身的同学能够更快地抓住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一年级的春天,我们和老师一起游杭州,张老师细心周到地给我们准备了零食,安排好全部行程。我是北方人,记忆中第一次大吃特吃小胡桃就是在浙江建德千岛湖,就是在这一次旅行中。从那以后,小胡桃成了从中国到欧洲、从欧洲到美国、从美国东岸到美国西岸、一次次搬家也不能舍弃的零食。吃起来麻烦,但吃到嘴里美味,有点像过日子,也有点像做学问。
张老师对我最大的启发其实是一种做事做人的态度:看得开,放轻松。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执行起来却很难,大部分时候,无论是工作还是求学,我们总在纠结一些并不大的问题,总在和一些无关紧要的人事较劲。初到荷兰交换,初到美国求学,曾经因为一些事、一些现实和理想的落差而莫名焦虑,那个时候,常常给张老师打电话,随便说说衣食住行,张老师的寥寥数语就是最好的安慰,包括后来在换专业上的一系列选择和决定。学文科要下特别的苦工,十年寒窗,前途却未必光明,把兴趣当作职业到底好不好?明智不明智?——类似的选择须“看得开,放轻松”之后,才能找到最忠实于自己的答案。
我想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一定都会提到跟随张老师学习时大大小小的聚餐聚会。享受生活,经营好生活和做好学问,并不矛盾。安排好家务琐事才能更加安心地处理学习和工作,这也是张老师无意中教会我的宝贵经验。以前会看小说写写书评,现在能看懂财务报表,能算各种数据,但却还是纸上谈兵,不懂用股市赚钱,在把理论活学活用上,始终还是不能望张老师项背!所以学习的路还很长,修行的路则更长……今生无法像很多同门一样、和张老师那样成为一个文学博士了,但是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像张老师这样豁达、宽容、懂得享受生活的人。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张老师是了不起的师长,因为传道、受业、解惑,老师全部做到了,全部传授给我们了。即使不执教鞭,即使不再讨论美学问题,随便闲谈几句,也能受益良多……如果现在张老师再给我们开一门课,不说美学,同门们会要求老师讲点什么呢?谈谈理财吗?聊聊股市吗?说说夫妻相处的秘辛,还是讲讲教育子女的学问?美食旅游怎么样?我不知道你们会选什么,我件件都想听听老师的想法,还想跟张老师再学更多更多!
不止美学,还有更多,这是张老师教会我的,那些比美学还洞见本质的珍贵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