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教育内容抽象、空泛和肤浅的现象。激情和感动代替道德的沉思,政治立场混同于个人修养,公德与私德混淆不清,常常说教多于说理,以至于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脱节。且不说许许多多学生理想信念淡薄、精神空虚,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严重等,就是比较好的学生中间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被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比如,有些同学虽有所谓的“志向”,但离不开功利追求,不知“志存高远”为何物;有的虽学习努力,可就是不能解决好感情挫折问题;有些同学诚实可信,但却不懂起码的日常礼节;有的同学在学校表现很好,但在家里却对父母不敬;还有的同学喜欢做好事,目的却是哗众取宠,不懂得要“存为善之心,不必邀为善之名”的道理,等等,不一而足。
中华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也是道德实践智慧。中国古代不仅科学技术发达,而且伦理学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也正是因为此,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是人类早熟的学问 。我们今天有很多年轻人,技能学得不错,但做人方面却糊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知道“道德”究竟是什么,以为“听话”“守规矩”就是道德,这种理解是非常片面的。
长期以来,由于西学东渐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文化受到很大冲击,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甚至被国人抛弃。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已从人们的生活经验中隐退,大量的经典束之高阁,成为历史陈迹。青年人对我国古代文化更是不了解,甚至妄自菲薄。结果是西方文化没有很好地消化,中国传统又被没继承下来;新的价值观没有树立起,旧的价值观又被遗忘。实际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混乱的状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谈不上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源泉。
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也只有在中华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滋养才能健康成长。作为青年学生,必须继承传统文化,同时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弘扬、光大中华文明,才能无愧于时代。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决非所谓餐饮、书画、武术、古玩、服饰、歌舞这些表面形式所能代表,也非几个名词概念所能囊括。真正的优秀传统文化一定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民族精神的血脉。我们今天提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决不能停留在展览式的观赏,而是要深入到学理层面,走进大门,登堂入室。
梁漱溟先生将人类文明分为三大系:古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他认为,这三大系各有特点,都是人类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罗马文明向外散发,注重科学,向自然界进军;印度文明向内探求,开发心灵,重宗教;中华文明面向社会,注重伦理道德。三大文明都有不同的取向和思维方式。今天的世界是西方文明(古希腊罗马一系)一统天下的世界,其特点是科学至上,一切东西都要拿到科学的法庭面前接受审判。相比之下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好像显得“落后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的开发和利用已呈加速度发展,它像一股巨大的旋风席卷全球。但这一切并没有改变财产人格化和人格财产化,即人的异化这一基本现实,并没有使人有更多的幸福感。当今世界发生的诸多怪异现象,被人惊呼是世界末日到来的魔影;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的精神、道德、生态等方面的危机与厄难,构成了时代性挑战。人们开始反思人类生存的真正意义,反思人类幸福的源泉是不是仅仅建立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提高上。一百年来,人类的智慧过多地用在了对大自然的开发,忽略对人类心灵、人类社会的反观。人们开始呼唤道德良知,追寻道德的真正起源,寻觅已经失去的精神家园。于是将目光重新转向了东方文明。
科学的昌明使得我们有可能对道德问题进行科学的探讨,做出客观的、逻辑的论证,以确立科学的道德观。然而,科学是事实判断,求真;而道德是价值判断,求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完全不同。价值判断必须有宇宙本体论作为支撑,即信仰,而事实判断却不需要。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世界观决定人生观和价值观。事实表明,具有很高的科学思维的人不一定具备起码的道德品质,被认为道德很高尚的人不一定懂很多科学知识。简言之,科学不能回答道德问题。
因此,要很忠实地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适当放弃我们的惯性思维,更多地关注生活实践,还要把理性理解和切身体悟结合起来。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中吸取其精华?如何识别民族文化的真精神?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复活而不是作秀,重新进入我们的生活世界,并纳入现代知识体系中?这是文化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上海震旦职业学院思政部教师,在院长张惠莉女士的鼓励和支持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于2013年印发了《传统道德修养十二讲》一书,作为德育教育的补充读本。书中汇集了一些我国古代的道德箴言,挑选了十二个重要概念,并用通俗的方式介绍给学生。目的是使同学们扩大和加深对我国优良道德传统的认识和理解,也试图使道德教育更加具体化、故事化,更贴近生活实践。
这个读本虽然简陋,却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肯定。就在我们考虑修订和增补这个读本的时候,2014年9月,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决定在上海高校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项目申报工作。我们欣然申报,并得到批准。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014年4月,教育部出台《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历史的联系。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
借着这股强劲的东风,以中央文件精神为指导,我们补充、修订和扩编了这本教材,更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门”。它的特点是以经典集粹为线索,讲解和讲故事相结合,夹叙夹议,通俗易懂。将古代文言和现代汉语适当结合起来,将古代智慧与现代问题结合起来,将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衔接起来,将道理融入故事中。所采用的故事大多来自中国历史典故,以拓宽视野。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盼望得到方家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