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孝悌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后汉书·江革传》)
译文:
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人人都不可缺。
孝是道德的根本,学习道德必从学习尽孝开始。
孝敬父母、亲爱兄弟姊妹,是为善的根本。
孝是所有善德中最重要的、首要的。
孝,“善事父母者”,是对父母的孝顺;悌,“善兄弟”,指兄弟姊妹相爱。孝悌是我国古老的道德传统,父慈子孝,兄弟姊妹之间真诚相爱。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是行善的根本,也因此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如果一个人做不到孝悌,那么,他的其他品德都是可以怀疑的。对父母不孝,不可能对朋友忠心;兄弟不和,不可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父慈子孝才能家和,家和才能万事兴。孝悌是保持和谐家庭的根本,也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所以说:“百善孝为先。”
我国民间有很多孝顺的故事,被传为美谈,如二十四孝。
孝感动天。据传说,大舜为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继母以及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他们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帝尧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他的异母弟象为诸侯。“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大舜因至孝而感动天地,他的故事被列为历代孝行故事之首。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公元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闻名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类似的故事很多,都折射了我国传统中的孝文化。
孝是一种感恩,对父母辛苦抚养的深深感激和报答,也是一种爱的回报,是人间美好的情愫。孝道能充实生命的萌芽,导引生命之旅的方向,提升人生境界,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品德。“生育之恩,浃乎宇宙,顾复之德,等同昊天。”
家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延续传统伦理的基地。生命从中得到滋养、成长、成熟,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也从中得到启发与实现。人在成长之初,有较长的幼儿依赖期,由于得到了父母亲情的特殊关怀,渐渐长大。长大后,身心和父母仍有长期的依赖性。家庭满足了人性的要求,人们从人性相通的原始情感中,对父母有最深切的关怀。这个人性相通的真实心灵,是由内而发的道德实践,是父慈子孝的人伦基底。孝顺的内涵即是回归心灵深处的那点情愫,对人类社会、宇宙人生的真诚关怀。谚语云:“以父母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友之兄弟。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无不知之族人。以天地之心为心,天下无不爱之民物。”
我们伴随父母走过老年,看着他们肩膀不再坚实,头发日渐花白,甚至不时病痛,但是,他们的心灵经过岁月的洗练,自然发出一种光明,可以烛照烦嚣的世事与人情。老人是人类的宝藏,社会越是文明就越重视老人。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尤其在陪伴至亲的父母面临这些困境时,我们自然会对生命作一整体而深刻的反省,由此确立自己更真实的人生信念。
我们在家庭中最容易流露真性情,真纯的品德是在家里培养出来的,因此,品德修养的基础当以孝为首要。唯有从家庭开始,和谐根本的人际关系才能形成,才能存友善之心,正常的生活秩序才能建立,个人才能融合于更广泛的群体社会。相反,相当多的缺德事件和人生悲剧都源于家庭的破碎和不幸。所以,人生须以孝德为本,才有真正的成就和满足。“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动物尚如此。
有人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不要认为能养老就叫孝,给钱就是孝。一个人孝不孝,不在于金钱财物上,主要在态度上。还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问他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色难。”这里的色指的是脸色、面色。对父母有一个好脸色,比给他们钱让他们更感觉幸福。相随心生,能给父母好脸色的人,必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必生和气,有和气的人必生愉色,有愉色的人必生婉容。总之,尽孝要心诚而不是做做样子给父母或别人看。就如同《菜根谭》所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做到极处,俱是合当如此,着不得一丝感激的念头。”
有一种情况需要读者注意:儒家认为,轻易毁伤自己的身体也是一种不孝。比如自杀、盲目冒险等。《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因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条件,爱护它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而身心健康,按正确的原则做人、做事,让自己的名字为后人所景仰,就会让后世知道自己的父母教导有方,培养出了一个优秀儿女,这是人行孝尽孝的结束。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毁身敬孝是一种不孝行为。例如,为了用钱孝敬,竟然卖血、卖身,美其名曰孝。曾经有媒体报道说,一个小女孩为了给常年在外打工的父亲治肾病,卖掉了自己的一个肾,还把此事作为正能量大肆渲染。这是混淆是非,黑白颠倒。中华传统文化的孝悌观念,决没有此意;退一步说,即使有,也是对孝的错误理解,是糟粕。
今天年轻的一代,大多数是独生子,独生子的社会问题之一就是淡化了我国传统中的“孝悌”,以为父母生我养我天经地义,被人服侍天经地义。现在,虽说社会进步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虐待老人的案件仍时常发生。每年都会接到相当多的虐待老人案件的报告。更遗憾的是当今中国年轻人对“孝”的理解还不如日本人和韩国人。有些人唯我独尊,目无尊长,行为放肆,出言不逊,还自认为是现代派、追求自由。有些女孩子找男朋友的时候,往往注重外表是不是帅,家庭是不是富裕,而不怎么关心他在家是不是孝顺,甚至要求男方对自己好,不要对他父母好。要知道,如果他对他自己的父母不孝,对兄弟姊妹冷漠,即使对你海誓山盟,你怎敢相信他?如果你阻止他孝敬老人,你们能有美好的将来吗?
慈和孝都是人间真爱,是人性中自然流露的美好情愫,是人类幸福的源泉。每当我们看到那些不敬父母,甚至虐待父母的行为,无不深恶痛绝;每当我们看到恭顺的孝子,无不肃然起敬。下面给大家再讲一个“郑庄公掘地见母”的故事:
《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庄公弟兄二人,母亲武姜因生庄公时难产,对他心生厌恶,取名“寤生”,相反对其弟弟叔段却百般宠爱。当郑武公选立继承人的时候,武姜坚决主张立叔段,而郑武公却立了寤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郑庄公。于是叔段和武姜便耿耿于怀,进而图谋不轨。后来,叔段与武姜自觉羽翼已丰,时机成熟,便里应外合,武装篡位。他们没有想到,郑庄公早有防备。结果,他们一动手,就立即被粉碎。叔段逃亡国外,武姜被软禁起来。可是,对充当叛乱内应的亲生母亲武姜该如何处治呢?依法严惩吧,要承担子弑其母的不孝罪名;不追究吧,母子关系怎样维系?他想来想去,最后命人把武姜送到远离京城的城颍安置,就是今天的临颍,并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意思就是说,这一生母子关系从此一刀两断了。
可他们毕竟是母子亲骨肉,过了一段时间,郑庄公因看不到母亲,不由得良心萌动,便后悔起来。因为有“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誓言,若自食前言,怕丢体面,后悔也没有办法。这时候,登封一带有一个叫颍考叔的人,为人正直无私,素有孝友之誉。看到庄公如此安置母亲,便对人说:“母虽不母,子不可以不子。”于是,捕获了几只鸮鸟,以敬献野味的名义来见庄公。庄公问:“这是什么鸟?”颍考叔说:“这鸟名叫‘鸮’,白天看不见泰山,晚上却能明察秋毫,明于细而暗于大。小的时候靠母鸟喂养,长大之后就把母鸟吃了。这是一种不孝之鸟,所以把它吃掉。”庄公听了,沉默不语。在郑庄公招待他用饭的时候,他先夹起一块肉舍不得吃,而是把它放置起来。郑庄公很奇怪,便问他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家有老母亲。母亲每次让我吃饭时,自己总先尝一尝。我母亲从来没有吃过今天这样的肉羹,请您允许我带回去奉给母亲尝尝。”郑庄公听了凄然长叹一声,说:“你可谓是孝子,有母奉养,得尽人子之心。寡人贵为诸侯,反不如你。”颍考叔佯为不知,问:“姜夫人健在,何为无母?”郑庄公便诉说了原委,并说出了自己发誓在先,无法挽回的苦衷。颍考叔听罢说道:“太叔已经不在,姜夫人只剩下主公你一个儿子,若不奉养,与 鸟有什么区别?您看这样行不行,在地上掘一条隧道,直至黄泉,你们母子在那里相见。这样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呢!”庄公深感此法妥当,就委托颍考叔办理此事。于是颍考叔迅速行动,在京襄城很快挖成了一个地道,请庄公和母亲在那里见面。母子二人见面后抱头痛哭,言归于好。这就是著名的“掘地见母”故事。
郑庄公掘地见母的地方就在长葛市董村北边的牛脾山。此山不高,实际上是一个又小又低的丘陵,中间原有一断壑处,相传就是郑庄公掘地见母的地方。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里还立着一个高大的石碑,上书“掘地见母处”五个大字。人们在牛脾山上还修了一座庙,叫考叔庙。人们不禁疑惑:一国之君郑庄公掘地见母的地方,怎么人们却修了个颍考叔庙!这似乎表明,人们对郑庄公他们母子之间争权夺利,同室操戈,骨肉相残并不关心,倒是对凭孝心感动并促成郑庄公掘地见母的颍考叔倍加崇敬!“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想想我们都为父母做了些什么?还能做什么?到今天为止,你陪他们逛过街吗?有多少人因为没有来得及尽孝而遗憾终生呢!每个人应当经常反省自己的为人,把对父母的爱扩大到兄弟姐妹,把对兄弟姐妹的爱扩大到团队,再扩大到企业,扩大到国家,扩大到天下。这才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忠臣出孝子,“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