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诚信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化。(《中庸》)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中庸》)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论语》)
译文:
天底下唯有达到至诚才能感化一切。
万物生生不息就是大自然中诚的体现,不诚便什么都不存在,因此,君子贵诚,诚心待人,诚心待物。
诚就是天道,体现在人的品质上便是人道。
为别人出主意能不忠心吗?与朋友打交道能不讲信用吗?
君子如果不能博学笃志,涵养深厚,便没有威严的外表,所学的知识也不会巩固。因此,要时刻汲取忠信二字。
诚,信也,真实、真心、实在的意思。信,诚也,真实、不欺骗。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讲诚信,就是要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实事求是;就是要遵守信用、履行诺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格言联璧》曰:“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下手处是自强不息,成就处是至诚无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国古人把“诚”提高到了“道”的地位,说“诚者天之道也”,“不诚无物”。至诚会感动天地,所以说“能化”。做事情要心诚,待人接物也要心诚。既然天地以诚为道,所以做人就应该诚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人如果不守信用,就算不上是人。“主忠信”就是说君子对朋友要忠诚,要讲信用。几千年来,诚信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和精神财富,一直传承至今。其实,人生最重要的资本,不是别的,而是诚信。尽管它无体无形,但却比任何法律条文更具震撼力和约束力。一个没有诚信的人,要想跻身成功者的行列,是不可能的,甚至无法在社会上立足。那些流芳百世、闻名世界的成功者,都是以自己的信用赢得了尊重的人,因为,诚信是高尚品格的象征,“民无信不立”。
诚信不但是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也是全世界公认的道德品质。古今中外,有许多诚信的故事和传说,激励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曾子杀猪家喻户晓。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母亲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怎么可以当真?”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于是真的把猪给杀了。
曾子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被宋代思想家认为是孔学的真正传人,《大学》这篇文章据说就是曾子写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人非常重要的品格,而且要教育孩童,父母应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现在我们有些家长不但自己不守信用,而且还常常教孩子说“要学会编瞎话”,还以为是教孩子聪明,实际上这是害了孩子。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发。
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小时候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但刻薄的嫂嫂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给别人当佣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很支持他读书,每天给他饭吃。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十分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于是他终于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家里,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侍奉她,为她养老送终。
外国也有很多关于诚信的故事。华盛顿与樱桃树的故事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的是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小的时候在自家花园里玩,不慎砍倒了一棵父亲很喜爱的樱桃树。父亲盛怒之下查问是谁干的,华盛顿没有因惧怕父亲生气而说谎,反而勇敢地承认了这件事。父亲虽然生气,但看到自己孩子的诚实和勇敢,不但没有打骂,反而谅解和表扬了他。后来华盛顿成了美国第一任总统,伟大的政治家。
这就是诚信的力量。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当诚信成为安身立命的尺度之后,就可以改变成败,创造奇迹。诚信具有普世的价值。
时至今天,诚信依然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明礼诚信”被列为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和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和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诚信的反面就是虚伪、欺诈,口是心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人们常问,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的存在,我说有。在哪里呢?鬼就在人世间,就在不诚实的人心里,正所谓心中有鬼。对个人来说,如果常常心怀鬼胎,就会神色慌张,忐忑不安,终日忧烦,既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自己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可能欺骗偶尔会得到一些小便宜,但从大的方面说,于己于人都不利。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不诚信,尔虞我诈,其结果就会形成我们常说的黑暗阴霾的社会,到处都是魑魅魍魉。那是多么可怕啊!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社会上,坑蒙拐骗,制假、售假的事情每每发生,大学生考试作弊、彼此撒谎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些都会增加社会的阴暗面,腐蚀公民道德,践踏人类尊严,严重危害和谐社会的构建。新一代的大学生,应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象征,是社会良好风气的引领者,应该深刻理解“诚信”的真正价值和含义,并身体力行之。
讲到这里,不得不回答一个现实问题:“老师,你教我们诚信,可是进入社会太诚信了,我们容易受到欺骗,怎么办?”首先,我们在诚信之余,要有智慧,看清社会中各色各样的人,对于骗子和伪君子要心存戒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与诚信并不冲突。其次,要分清诚信和过分老实的区别。过分老实,指是非不明,好坏不分,轻易相信花言巧语。这种人与其说是老实,不如说是愚蠢,难免会被一些阴险小人愚弄,从而上当受骗,但这与诚实没有关系。复次,分清诚信与“乡愿”的区别。有些人,遇事圆滑,不讲原则,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我国古人称之为“乡愿”。乡愿之人,装出诚实模样,实际则是伪君子。清代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说道:“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具。”
最后讲一则古代故事,请大家琢磨其中味道:
话说春秋时期卫献公,自周简王十年代父亲定公即位,日益放纵,亲信馋谄面谀之人,耽于鼓乐田猎,不理国事。他有两位卿士,一个叫孙林父,一个叫宁殖,见献公无道,极为不满。二人遂合谋共起家兵,攻击献公,另立卫定公的弟弟秋为卫君,是为殇公。卫献公只好出奔齐国。
后来宁殖对逐君之事一直耿耿于怀,十分后悔。临死前对儿子宁喜说:“我们宁家,世代忠贞。出君的事纯粹是孙林父所为,并非我的意愿。现在人人都说‘孙宁’,我无以自明,更没脸见祖父于地下。你如果能使故君复位,弥补我的罪过,才是我的儿子。不然,我死不瞑目。”宁喜哭着说:“我一定完成您的心愿。”宁殖死后,宁喜继承为左相,每日以复国为念,准备寻找机会。
周灵王二十四年,卫献公已逃亡在外十二年,秘密派人对宁喜说:“你如果能使寡人复国,寡人将不计前嫌,卫国之政,尽归于你。”宁喜正有父亲遗嘱在心,得到这个消息,且有委政之言,不胜欢喜。但是,转念一想:“卫侯一时急于复位,故意以甜言蜜语相哄,如果我帮他复位成功,他又反悔怎么办?公子 有贤名而且讲信义,若得他为证明,他日定不相负。”于是付密信一封,信中大意是说:“此乃国家大事,臣一人无法独立承当。子鲜乃国人所信,必须由他来面定,才有商量。”子鲜是公子 的字,是献公的同母弟弟,一直跟随献公出亡。
献公对公子 说:“寡人复国,全靠宁氏,你是我亲弟弟,必须为我一行。”公子 口虽应答,却没有去意。献公屡屡催促,公子 说:“天底下没有无政之君,你答应委政于宁喜,日后必然后悔。你让我失信于宁氏吗?所以我不敢奉命。”献公说:“我逃亡在外已经十二年,跟无政没什么区别。倘若能恢复君位,延续先人之祀,传给子孙,我愿已足。哪敢食言,以累及吾弟?”公子 说:“既然如此,我哪敢避事,以败君之大功。”于是公子潜入卫都城,来见宁喜,重申了献公的约定。宁喜说:“只要你子鲜作证,我就放心了。”公子 对天发誓说:“我如果负了此言,不能食卫之粟。”
宁喜通过宫廷政变,逼死卫殇公,迎立出亡在外十二年的卫献公回复了君位,完成了他父亲的遗愿。献公使宁喜独相卫国,凡事一听专决。但是后来,宁喜自恃功高,专权跋扈,终于激起群愤,惨遭灭族。
公子 听到宁喜被杀,顾不上穿鞋,奔入朝堂,趴在宁喜的尸体上哭道:“并非君王失信,而是我欺骗了你。你被杀死,我有何面目立于卫国的朝堂之上?”仰天大叫了三声离去,出奔晋国去了。卫献公命人去追,再三挽留,执意不肯,说:“要我返回卫国,除非宁喜复生。”公子 后来一直隐居在晋国的邯郸,与家人靠织履为生,终身不言一“卫”字。史臣有诗云:“他乡不似故乡亲,织履萧然竟食贫。只为约言金石重,违心恐负九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