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知耻
行己有耻。(《论语》)
知耻近乎勇。(《中庸》)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
耻之于人大矣。(《孟子》)
译文:
要懂得羞耻,在个人的行为中,要懂得哪些行为是可耻的。
知道什么是耻辱,也就离勇敢不远了。
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如果不知羞耻就是真正的无耻。
知道什么是耻辱对于一个人来说关系重大。
耻,耻辱,羞耻的意思。“知耻”就是知道什么是耻,什么是荣,什么是辱;什么时候该愧疚,什么时候该自豪。“行己有耻”,就是常存戒惧之心,不可肆意妄为。“知耻近乎勇”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懂得羞耻,才能自省自勉,奋发图强。有羞耻心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战胜自我,这恰恰是“勇”的表现。常怀一颗羞耻之心,不仅可正身,养浩然之气,而且知进取,成千秋伟业。我们经常看到有些男同学,光头赤膊纹身,校园里吸烟,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不知有愧,反以为勇。这就有几分不知耻了。只有知道什么是羞耻,才接近勇敢,一个不知羞耻的人,是真正的无耻之徒,绝无勇敢可言。所以说,“知耻”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来说,关系重大。古人云:“人不通古今,襟裾牛马;士不晓廉耻,衣冠狗彘。”意思是说,人不通晓古今变化的道理,那就像穿着长袍短褂的牛马一样;读书人如果寡廉鲜耻,那就是穿衣戴帽的猪狗。
古往今来,无论个人还是群体,知耻与不知耻的情形大不一样。纵览历代圣人贤哲,哪一位不是知耻惜荣的人杰?从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孟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从庄子“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到屈原“闭心自慎,终不失过也”;从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欧阳修“富贵不染其身,利害不移其守”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一不是心系社稷的嘉德懿行。反之,那些少廉寡耻之人,如暴虐无道的夏桀商纣,陷害忠良的秦桧,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贪赃枉法的和 之徒,哪个不是遗臭万年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自知不仅要了解自身的优点,还要了解自身的耻辱所在。这对个人至关重要,对国家和民族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二战”之后,德国与日本同为战败国,但他们对于自己国家所犯错误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德国一直致力于检讨纳粹犯下的罪行,德国总理在华沙的惊人一跪让世人原谅了德国;而日本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否认其战争罪行,美化其侵略行径,右翼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无一不使亚洲其他国家的人民难以接受。犯下相同错误的两个国家,一个知耻而后进从而赢得别国的尊敬,另一个却恬不知耻,终究落得为人所唾弃。“知耻”之重要,可见一斑。
从另一方面说,对于一个受过别人凌辱的人来说,只有“知耻”,才能唤起洗刷耻辱、捍卫尊严的勇气,激发出改造自我与社会的巨大力量,从而战胜脆弱、猥琐与渺小,为自我、群体乃至国家、民族赢得伟大与光荣。文学巨匠鲁迅,正是为“灵魂中有毒气和鬼气”而感到羞耻,所以才“无情面地解剖自己”,成为“空前的民族英雄”。孔繁森正是因为“阿里的贫穷,就是我们的耻辱”,才为藏族同胞的富裕、幸福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民所永远怀念。
马克思曾指出:“耻辱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耻辱本身已经是一种革命”,如果整个国家真正感到了耻辱,那它就会像一只蜷伏下来的狮子,准备向前扑去。蒙受百年耻辱、进行百年抗争的中华民族,对这一真理的感知和理解尤为深刻。
“知耻而后勇”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规律。古代有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说的是洛阳人苏秦很想有所作为,他变卖了家产,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实现理想。后来,他用光了钱,趿拉着草鞋狼狈地回了家,被父母狠狠地骂了一顿。妻子不理他,嫂子不给他饭吃。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阴符》,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血流遍足;还把头发用带子系起来拴到房梁上,一打瞌睡,揪得头皮疼,来了精神,继续苦读。这就是“头悬梁,锥刺股”,用来表示读书刻苦的精神。就这样,苏秦刻苦读书一年多,天下大事,如在掌中。后来,他到六国游说“合纵”的主张,六国诸侯订立了合纵的联盟,苏秦身挂六国相印。
还有“卧薪尝胆”的故事。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兵败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孙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对他消除了戒心并送他回了越国。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于是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又挂了一只苦胆,时不时地强迫自己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后来,勾践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使越国强大起来,终于找到时机灭了吴国。
如果知道自己做了亏心事,感到羞愧,就会振作起来,悬崖勒马,立志向上;如果知道自己蒙受了耻辱,就会发愤图强雪洗之。这就是知耻的力量。
西班牙神经组织学家拉蒙·伊·卡哈尔,小时候不好好学习,总与一些坏孩子在一起胡混。后来闯了祸,被警察拘留了三天,把他父亲气坏了。出来后,他坏毛病仍然不改,又因为调戏女同学被学校开除。父亲要打他,他竟吓得跑到外面,又胡混了一年后,才回了家。他的父亲气得一病不起,不久就逝去了。父亲没了,他只好去做苦工维持生活。
他很早就爱慕邻家的一个女孩,总想找机会接近她,可是那姑娘根本不理他。一天,他看姑娘与人谈话,就靠近去听:“顽童都是没志气,也不会有好前途的人……”他心里“咯噔”一声:这说的不就是自己吗?姑娘的话大大刺激了他,回家以后,他吃饭如嚼蜡,夜不能寐,脑子里全想着这事……他终于明白过来: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
他重新上学,一改过去的坏毛病,在校长和老师讶异的目光中,以高中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了萨拉戈萨大学医学院,成为一个享受全额奖学金的大学生。他二十五岁时被母校聘为首席解剖学教授。1903年他改进了神经组织学的染色方法。1906年他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一个坏孩子竟成为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著名医学家。
这当然是众多浪子回头的故事之一,同时也说明,是知耻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做到知耻并不容易。更多的时候,不是因为明知故犯,而是因为压根就不知道羞耻,从而在他人看来是厚颜无耻,而本人却洋洋得意,甚至犯下滔天罪行而执迷不悟。因此,知耻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操守,更关系到一个人的卓识和远见。只有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才能做到知耻。或者说,不知耻的人与其说是无耻之徒,不若说是坏的傻瓜。或许汪精卫的故事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汪兆铭(1883—1944),祖籍浙江山阴(原绍兴县),出生于广东三水,字季新,笔名精卫。早年投身革命,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未遂,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文在广州就任大总统,汪精卫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1924年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后期思想明显蜕变,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沦为大汉奸。
汪精卫是民国四大美男之一,才貌双全。除丰神俊朗外,才华亦甚是了得。汪精卫出口成章,笔扫千军,他的文笔在当时享有盛名。此外他还是南社代表诗人。汪精卫目光如炬,炯炯有神,而且风度绝佳,温文尔雅,李宗仁曾经说:“汪兆铭仪表堂堂,满腹诗书,言谈举止,风度翩翩,使人相对,如坐春风之中。”
汪精卫不但相貌英俊,还有青年时期为革命“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英雄历史,因此人气极旺。胡兰成记汪精卫,说他北伐前在广州每次演讲,粤地女学生皆“掷花如雨”。那时的汪精卫,乃革命领袖、偶像明星。
可惜美男最终沦为汉奸,全民偶像也就变成了全民呕像。一代才俊却不知道以危害祖国、背离人民为耻,临死还以卖国为荣,美其名曰“曲线救国”。1944年汪精卫患骨髓肿客死他乡。他的挚友和接班人陈公博将他葬在梅花山。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蒋介石下令炸毁汪墓、焚毁棺木与遗体。这个著名的美男子就此彻底灰飞烟灭。如今当年那个为革命不惜生命的翩翩美少年早已被人们遗忘,只留下千古骂名。
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又说:“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这些话如暮鼓晨钟,回味无穷。
当今社会,不知耻的人太多了,网上随便看看,就能找到一大堆实例,有的可以说已经丧尽天良而不自知。这种现象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丢失不无关系。有好多商业性电影在青少年中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影片中有许多血腥暴力甚至色情的东西,被渲染为勇敢、帅气、魅力,实际上是一堆垃圾。中国儒家学者一致认为:一个真正勇敢的人必定是知耻的人;一个美丽的女人必定是因知耻而端庄矜持的人。那些不知廉耻、言行放荡、面目凶恶、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恰恰反映了内心的气馁与丧心病狂,岂可与勇敢相提并论?那些生活放荡、衣着暴露、歇斯底里的女人,岂可与美丽相提并论?青年学生要学会辨别是非,继承我国优良道德传统,擦亮眼睛,抵制不良思想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