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延年益寿酒
长寿与衰老受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影响,与脏腑功能及气血充盈有关。衰老多是气血阴阳亏虚及脏腑功能衰退所致,以气虚、阴虚及肝脾肾不足最为常见,但并非全为虚证,其与瘀血、痰湿也有关系。因此,延年益寿应以补为主,重视益气养阴和补肾益肝健脾。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五脏相关,气血同源,精血同源,因此应注意气血双补,阴阳并调,五脏兼顾。
1.一醉不老酒 来源:《扶寿精方》
【原料】 莲花蕊、生地黄、槐角、五加皮各90克,没食子6个,白酒10升。
【制作】 前5味捣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春冬1个月,秋20日,夏10日),去渣留液。
【功效】 滋阴补肾,养血填精,祛风除湿。
【主治】 精血不足,肾精不固,滑泄遗精,须发早白,腰膝乏力,精神委靡,血虚。
【用法】 空腹温饮。每日2次,每次10~15毫升。
【注意】 槐角有小毒,不宜多服、久服,孕妇及外感未愈、泻痢初起、痰湿内盛或有积滞者忌服。
2.人参当归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麦冬、熟地黄各20克,人参、当归、淫羊藿各15克,五味子10克,白酒1升。
【制作】 前6味捣为碎末,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14日,去渣留液。
【功效】 益气养血,滋阴补肾。
【主治】 气血虚弱,神经衰弱,肾亏阳痿,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梦遗滑精,身倦乏力。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10毫升。
【注意】 忌食萝卜、莱菔子、生葱、大蒜、藜芦等。大便溏泄者忌服。
3.人参百岁酒 来源:《浙江省药品标准》
【原料】 高丽参5克,熟地黄10克,玉竹、何首乌各15克,红花、炙甘草各3克,麦冬6克,白砂糖100克,白酒1升。
【制作】 前7味捣为碎末,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7日,去渣留液,入白砂糖溶解。
【功效】 益气养血,生津宁神。
【主治】 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心悸不宁,失眠寐差,气短汗出,须发早白。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15~20毫升。
【注意】 忌用铁器浸酒。忌食萝卜、莱菔子、生葱、大蒜、藜芦等。玉竹大剂量可损害心脏,不宜过量。少数人服用何首乌可出现肝损害、皮肤过敏、眼部色素沉着、腹痛、泄泻等症状,应立即停用。
4.人参固本酒 来源:《韩氏医通》
【原料】 人参15克,天冬、麦冬、生地黄、熟地黄各30克,白酒750毫升。
【制作】 前5味研末,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14日,去渣留液。
【功效】 益气养阴,养心润肺,补肾填精。
【主治】 心肺肾虚,气阴不足,咽燥口干,短气乏力,大便干结;老年人心、肺、肾三脏俱虚,气阴不足者尤宜。
【用法】 口服。每日1~2次,每次15~20毫升。
【注意】 忌食萝卜、莱菔子、生葱、大蒜、藜芦等。
【来源】 《韩氏医通》。又,一方用黄酒代白酒,余同上,治疗肝肾亏虚型痛经。
5.山萸还少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山茱萸50克,茯苓、肉苁蓉各40克,杜仲45克,巴戟天25克,枸杞子30克,白酒1升。
【制作】 前6味捣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7日,去渣留液。
【功效】 补肾壮阳。
【主治】 身体虚弱,健忘怔忡,阳痿,早泄,目暗耳鸣,腰腿沉重。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10~20毫升。
6.中藏延寿酒 来源:《中藏经》
【原料】 黄精、苍术各40克,天冬30克,松叶60克,枸杞子50克,白酒1.5升。
【制作】 前5味使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14日,去渣留液。
【功效】 滋肺养肾,填精益髓。
【主治】 中老年人抗老防衰;气阴不足,脾胃不调,倦怠乏力,气短食少;肾精不足,须发早白,视物昏花,四肢麻木,腰膝酸软。
【用法】 空腹口服。每日2次,每次10~15毫升。
【注意】 畏寒肢冷、下利水肿者忌服。
7.五子益精酒 来源:《药酒汇编》
【原料】 枸杞子、菟丝子、女贞子、覆盆子、五味子各50克,白酒2.5升。
【制作】 前5味使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15日,去渣留液。
【功效】 补益肝肾,益气填精。
【主治】 肝肾亏虚,遗精早泄,腰膝酸软,未老先衰。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15~30毫升。
【注意】 大便溏泄者忌服。
8.五子螵蛸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金樱子、楮实子、桑螵蛸各12克,白酒500毫升。
【制作】 前6味粗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20日,去渣留液。
【功效】 补益肝肾,填精益髓,固精缩尿,养肝明目。
【主治】 肾阳虚衰,腰膝冷痛、软弱乏力,阳痿遗精,滑精,小便频数,视物模糊,白带过多。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15~20毫升。
【注意】 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9.五加皮酒 来源:《太平圣惠方》
【原料】 五加皮60克,白酒500毫升。
【制作】 五加皮粗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14日,去渣留液。
【功效】 祛风除湿,强筋壮骨。
【主治】 风寒湿痹,肢体麻木不仁,四肢挛急疼痛,腰膝疼痛,关节屈伸不利,体质虚弱,机体抗病能力和应变能力差。
【用法】 口服。每日1次,每次20~30毫升。
【来源】 《太平圣惠方》。又,《本草纲目》以五加皮煮汁,和酒曲、糯米酿酒,治风寒湿痹、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补养作用较浸剂优,且酒的浓度不高,尤其适合不宜饮酒和不擅饮酒者。
10.长生固本酒 来源:《寿世保元》
【原料】 枸杞子、天冬、山药、麦冬各30克,五味子10克,人参20克,生地黄、熟地黄各30克,白酒1升。
【制作】 前8味粗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密封,隔水文火加热1小时,候冷,埋入土中5日后取出,去渣留液。
【功效】 补肾健脾,益气养阴。
【主治】 中老年人气阴两虚,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心烦口干,心悸多梦,头晕目眩,须发早白。
【用法】 空腹温饮。每日2次,每次10~20毫升。
【注意】 阴虚火旺、大便溏泄者忌服。忌食萝卜、莱菔子、生葱、大蒜、藜芦等。
11.四季春补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人参10克,炙甘草10克,大枣30克,炙黄芪、何首乌、党参、淫羊藿、天麻、麦冬各15克,冬虫夏草5克,黄酒1升,白酒500毫升。
【制作】 前10味捣为碎末,置容器中,添加白酒和黄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14日,去渣留液。
【功效】 扶正固本,调和阴阳。
【主治】 元气虚弱,肺虚气喘,肝肾亏虚,病后体虚,食少倦怠。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20~30毫升。
【注意】 高血压者慎服。忌食萝卜、莱菔子、生葱、大蒜、藜芦等。忌用铁器浸酒。少数人服用何首乌可出现肝损害、皮肤过敏、眼部色素沉着、腹痛、泄泻等症状,应立即停用。
12.玉竹高龄酒 来源:《药酒汇编》
【原料】 玉竹、桑椹各500克,制何首乌150克,白芍、茯苓、党参、菊花各125克,甘草、陈皮各30克,当归90克,蔗糖30千克,白酒50升,酒曲适量。
【制作】 前10味碎粉,置容器中,添加白酒,密封浸泡10~15日,缓慢渗漉,收集渗漉液,去渣留液,入蔗糖溶解,加酒曲搅匀。
【功效】 健脾补肾,益气养血。
【主治】 脾肾两虚,精神困倦,食欲不振。
【用法】 空腹口服。每日3~4次,每次25~30毫升。
【注意】 忌用铁器浸酒。孕妇忌服,儿童禁服。忌辛辣食物及萝卜。玉竹大剂量可损害心脏,不宜过量。少数人服用何首乌可出现肝损害、皮肤过敏、眼部色素沉着、腹痛、泄泻等症状,应立即停用。
13.地黄滋补酒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原料】 山药120克,熟地黄、山茱萸100克,茯苓、泽泻各50克,牡丹皮25克,白酒1升。
【制作】 前6味研末,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30日,去渣留液。
【功效】 补益肝肾。
【主治】 肝肾亏虚型神经衰弱、肺结核、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结核、慢性肾炎、高血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球后视神经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症见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
【用法】 睡前口服。每日1次,每次10~20毫升。
【注意】 消化不良、脾虚便溏者忌服。
【来源】 《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改酒剂。
14.延年益寿酒 来源:《寿世传真》
【原料】 何首乌200克,茯苓100克,山药40克,牛膝、菟丝子、杜仲各50克,补骨脂30克,枸杞子80克,白酒3升。
【制作】 前8味研末,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7日,去渣留液。
【功效】 填精益髓。
【主治】 肾虚早衰,腰膝酸软,耳鸣遗精,须发早白。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20~30毫升。
【注意】 忌用铁器浸酒。少数人服用何首乌可出现肝损害、皮肤过敏、眼部色素沉着、腹痛、泄泻等症状,应立即停用。
15.杞龙延龄酒 来源:《寿世类编》
【原料】 枸杞子60克,龙眼肉30克,当归15克,白术9克,黑大豆70克,白酒1.5升。
【制作】 黑大豆捣碎,与其余4味药共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14日,去渣留液。
【功效】 滋阴养血,健脾益气。
【主治】 脾虚湿困,精血不足,身体虚弱,面色萎黄,毛发枯槁,形体倦怠,头晕心悸,睡眠不安,目视不明,食欲不振,筋骨关节不利。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20毫升。
16.参苓固本酒 来源:《普济方》
【原料】 人参、生地黄、熟地黄、麦冬各30克,天冬、茯苓各20克,白酒1.5升。
【制作】 前6味研末,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3日,再先文火后武火,煮至酒色变黑,候冷,埋入土中3日后取出,去渣留液。
【功效】 益气养阴,健脾和胃,养血填精。
【主治】 毛枯发白,容颜憔悴,精神不振,腰膝酸困。
【用法】 空腹口服。每日2次,每次10~20毫升。
【注意】 忌食萝卜、莱菔子、生葱、大蒜、藜芦等。
17.松子菊花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松子600克,菊花300克,白酒1升。
【制作】 前1味捣碎,与菊花同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7日,去渣留液。
【功效】 填精益髓。
【主治】 面色憔悴,健忘,虚羸少气,体虚乏力,风痹寒气。
【用法】 空腹口服。每日3次,每次10~15毫升。
18.松龄太平酒 来源:《清代宫廷延缓衰老医药简述》
【原料】 熟地黄、当归、枸杞子、红曲、龙眼肉、荔枝蜜、松子、茯苓各50克,米酒4升。
【制作】 前8味粗碎,置容器中,添加米酒,水浴加热至60℃并保持1小时,候冷,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5~7日,去渣留液。
【功效】 益气养血。
【主治】 老年人气血不足,体质虚弱,心悸怔忡,健忘失眠。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20~30毫升。
19.复方虫草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冬虫夏草10克,人参15克,淫羊藿30克,熟地黄50克,白酒1升。
【制作】 人参切薄片,与冬虫夏草同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淫羊藿、熟地黄切细,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14日,去渣留液,与人参、冬虫夏草的浸出液合并。
【功效】 益气养血。
【主治】 未老先衰,年老体弱或用脑过度,记忆力衰退,性功能减退,肢体倦怠、酸痛不适。
【用法】 口服。每日1~2次,每次20毫升。
【注意】 忌食萝卜、莱菔子、生葱、大蒜、藜芦等。阳虚怕冷者,人参改用高丽参则更好。
20.春寿酒 来源:《万氏家传养生四要》
【原料】 天冬、麦冬、生地黄、熟地黄各60克,山药、莲子、大枣各50克,白酒3升。
【制作】 前7味粗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7日,去渣留液。
【功效】 滋阴养血,健脾补肾。
【主治】 中老年人肾精亏虚,心血不足,脾气虚弱,须发早白,牙齿不固,精神委靡,消渴,便秘,腰酸膝软,头昏目眩,健忘失眠,骨蒸潮热,午后低热,盗汗烦渴,咽喉干痛,饥不欲食,干呕呃逆,阳痿,遗精,早泄。
【用法】 空腹温饮。每日3次,每次10~30毫升。
【注意】 感冒、腹胀便溏及阳虚内寒者忌服。
21.枸杞鹤龄酒 来源:《经典药酒保健方选粹》
【原料】 枸杞子、何首乌40克,牛膝25克,当归、生地黄、天冬各20克,党参、菟丝子、补骨脂、山茱萸各10克,蜂蜜40克,白酒1升。
【制作】 前10味粗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密封,文火煮沸,候冷,埋土中7日后取出,去渣留液,入蜂蜜溶解。
【功效】 补益肝肾,养血填精,健脾益气。
【主治】 腰膝酸软,未老先衰,筋骨乏力,齿落眼花,食欲不振,须发早白,精神委靡。
【用法】 空腹口服。每日2次,每次20毫升。
【注意】 忌用铁器浸酒。少数人服用何首乌可出现肝损害、皮肤过敏、眼部色素沉着、腹痛、泄泻等症状,应立即停用。
22.桑椹苍术酒 来源:《东医宝鉴》
【原料】 鲜桑椹200克,苍术、地骨皮各20克,白酒1升。
【制作】 苍术、地骨皮共为粗末,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7日,去渣留液,入桑椹汁,再密封浸泡7日。
【功效】 养血补肾,清肝明目,燥湿健脾。
【主治】 早老眼花,须发早白,食欲不振。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15~20毫升。
23.益阴延年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生地黄35克,女贞子、黑芝麻、枸杞子各70克,冰糖100克,白酒2升。
【制作】 黑芝麻洗净,蒸过研烂。其余各药捣烂,同芝麻共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文火煮沸,候冷,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14日,去渣留液,加冰糖溶解,入600毫升凉开水拌匀。
【功效】 补益肝肾,养血填精。
【主治】 肝肾亏虚,精血不足,腰膝酸软,气短乏力,精神困倦,须发早白,头晕目眩,老年人肠燥便秘。
【用法】 空腹口服。每日3次,每次10~20毫升。
【注意】 脾虚便溏者忌服。
24.菖郁万寿酒 来源:《奇方类编》
【原料】 大枣300克,当归30克,石菖蒲、郁金、五加皮、陈皮、茯神、牛膝、麦冬各15克,红花7.5克,白酒3.5升。
【制作】 前10味切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密封,隔水文火煮2小时,埋入土中5日后取出,去渣留液。
【功效】 健脾益胃,益气养血,养心安神。
【主治】 脾胃不和,气血不畅,腰膝酸软,精神不振,神志不宁,筋骨乏力。
【用法】 空腹温饮。每日2次,每次20~30毫升。
25.黄精枸杞酒 来源:《奇效良方》
【原料】 黄精10克,枸杞子100克,白酒1升。
【制作】 前2味蒸透、晒干、切片,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14日,去渣留液。
【功效】 健脾益气,养阴填精。
【主治】 病后体虚,阴血不足,脾胃虚弱,饮食减少,神疲倦怠,眩晕,早衰,高脂血症。
【用法】 口服。每日3次,每次15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