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清热燥湿药

黄芩 Huangqin
别名 腐肠、空肠,元芩。

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
采集加工 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植物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茎四棱形。叶对生,无柄或几无柄;叶片卵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全缘。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偏向一侧,花冠二唇形,蓝紫色或紫红色,上唇盔状,先端微缺,下唇宽,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小坚果卵球形,黑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等地。
中药识别 本品外表皮黄棕色或棕褐色。切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具放射状纹理。
选购贮藏 以外表皮棕黄色、切面色黄者为佳。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现代研究 有抗病原体、抗内毒素、解热、抗炎、抗过敏、保肝、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防治白内障等作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 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用药禁忌 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饮食禁忌 忌同时食用杏仁。
①肺热咳嗽,鼻出血:黄芩10g,白茅根30g,水煎服。②肺热咳喘:黄芩8g,瓜蒌、鱼腥草各15g。水煎服。③少阳头痛:黄芩晒干为末,每服6g,用茶水或酒送下。
①清热疏风。适用于风热所致眉眶痛。黄芩5g、白芷5g、茉莉花茶3g。开水冲泡10分钟饮用。②清热除烦。适用于小儿心热夜啼惊啼。黄芩5g、竹叶5片、人参3g。开水冲泡5~10分钟饮用。
退热定喘。适用于小儿肺炎。黄芩、黄连、大黄各10g,置容器中,添加热酒适量,调成糊膏状。每日1次,每次取酒敷于前胸剑突部,约2小时后去药。

黄连 Huanglian
别名 川连、雅连、味连、鸡爪连。

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
采集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切薄片。
植物识别 多年生草本。叶全部基生;叶片卵状三角形,3全裂;中央裂片有细柄,卵状菱形,顶端急尖,羽状深裂,边缘有锐锯齿,侧生裂片不等2深裂。聚伞花序,花瓣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蓇葖果。花期2~4月,果期3~6月。分布于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
中药识别 本品外表皮灰黄色或黄褐色,切面鲜黄色或红黄色,具放射状纹理。气微,味极苦。
选购贮藏 以切面鲜黄、味极苦者为佳。置通风干燥处。
现代研究 有抗病原体、抗细菌毒素、解热、抗炎、抗肿瘤、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抗脑缺血、抗腹泻、抗消化道溃疡、利胆保肝及降血糖等作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用法用量 煎服,2~5g。外用适量,涂口可治口舌生疮。
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者忌用;阴虚津伤者慎用。
饮食禁忌 忌同时食用猪肉。
①鹅口疮:黄连6g,菖蒲3g,水煎服。②血热吐血,鼻衄:黄连6g,黄芩10g,大黄10g,水煎服。③痢疾:黄连研细粉,每次服6g,每日服3次,吞服。④麦粒肿:黄连15g,用乳汁浸泡1天后,点涂患处,每天3~4次。
适用于心肾不交怔忡无眠。黄连0.5g、肉桂心3g、茉莉花茶3g。加适量白糖或蜂蜜,用开水冲泡饮用。
适用于顽固性神经性头痛,咽喉肿痛,热盛心烦,目赤头痛。黄连30g置容器中,添加白酒180ml,文火煎至60ml,去渣留液。每日3次,每次服1/3剂。
适用于肠癌、肛门癌里急后重明显者。木香10g,黄连5g,肥猪大肠30cm。将木香、黄连研末装入洗净的大肠内,两头扎紧,炖肠至烂,去药。饮汤食肠。

黄柏 Huangbo
别名 黄檗、柏皮。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习称“川黄柏”。主产于四川、贵州。
采集加工 剥取树皮后,除去粗皮,晒干。
植物识别 落叶乔木,高10~12m。奇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7~15,近全缘。圆锥花序,花瓣6,紫色,长圆形。浆果状核果近球形,密集成团,熟后黑色。花期5~6月,果期10~11月。分布四川、湖北、贵州、云南、江西、浙江等地。
中药识别 本品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纵棱纹。切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味极苦。
选购贮藏 以皮厚、色鲜黄、味极苦者为佳。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现代研究 有抗病原体、抗炎、抗变态反应、降血压、抗痛风等作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肾、膀胱经。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带下阴痒,热淋涩痛,脚气痿蹙,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湿疮。
用法用量 煎服,3~12g。外用适量。
①湿热黄疸:黄柏10g,茵陈15g,栀子10g,大黄6g。水煎服。②细菌性痢疾:黄柏10g,蒲公英15g。水煎服。③黄水疮:黄柏、枣炭各等分,共研细面,用熟香油调和为软膏,敷患处,4~5日即愈。
①适用于湿热下注,两脚麻木或热胀痛。黄柏2g、牛膝5g、苍术2g、花茶3g。开水冲泡后饮用。②适用于小便赤热不通利。车前子3g、黄柏1g、白芍3g用350ml水煎煮至水沸后。冲泡甘草3g、绿茶3g,10分钟后饮用。
适用于湿疹,阴囊湿疹。黄柏30g、地肤子50g、蛇床子20g置容器中,添加白酒500ml。密封浸泡7~10日,去渣留液。每日3次,每次用消毒棉球蘸本酒涂患处。
清热利湿去浊。适用于精浊。炒黄柏10g,车前草30g,生甘草6g,用干净纱布包裹,同薏苡仁50g一起放入砂锅,煮至薏苡仁熟时加适量白糖。饮汤食薏苡仁。

龙胆 Longdan
别名 龙胆草、胆草、草龙胆。

来源 本品为龙胆科植物龙胆的干燥根和根茎。龙胆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
采集加工 春、秋季采挖,洗净,干燥。
植物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花茎单生,不分枝。叶对生,无柄;下部叶成鳞片状,基部合生,中部和上部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冠筒状钟形,蓝紫色,花冠先端5裂。蒴果长圆形。花期8~9月,果期9~10月。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中药识别 根圆柱形,表面淡黄色至黄棕色,具纵皱纹。切面皮部黄白色至棕黄色,木部色较浅。气微,味甚苦。
选购贮藏 以色黄或色黄棕者为佳。置干燥处。
现代研究 有抗病原体、解热、抗炎、利胆、保肝及健胃等作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肝、胆经。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肝火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强中,惊风抽搐。
用法用量 煎服,3~6g。
用药禁忌 脾胃寒者不宜用,阴虚津伤者慎用。
①黄疸尿赤:龙胆10g,栀子10g,苦参10g。水煎服。②急性黄疸型肝炎:龙胆15g,金钱草30g,地耳草30g。水煎服。③目赤肿痛:龙胆6g,栀子15g,生地黄15g,菊花10g,黄芩10g。水煎服。④急性胆囊炎,急性结膜炎:龙胆15g,水煎服。
①清热消肿。适用于牙龈肿痛、牙黄口臭。升麻5g、龙胆草3g、羌活3g、绿茶3g。开水冲泡后饮用。②补肝养血,清热除湿。适用于急性传染性肝炎。枸杞子5g、龙胆草2g、绿茶3g、冰糖10g。开水冲泡后饮用。

秦皮 Qinpi
别名 树皮蜡、梣皮。

来源 本品为木犀科植物白蜡树的干燥枝皮或干皮。主产于陕西、河北、吉林、辽宁。
采集加工 春、秋季剥取,晒干。切丝,干燥。
植物识别 落叶乔木,高10m左右。树皮灰褐色,较平滑,老时浅裂。小枝黄褐色,粗糙。单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通常5片,叶片卵形,边缘有浅粗锯齿。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雌雄异株;雄花密集,花萼小,钟状,无花冠;雌花疏离,花萼大,桶状,4浅裂。翅果匙形,上中部最宽,先端锐尖,常呈犁头状,基部渐狭,翅平展,下延至坚果中部,坚果圆柱形。花期5~6月,果期8~9月。多为栽培。产于南北各省区。
中药识别 本品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或黑棕色。内表面黄白色或棕色,平滑。切面纤维性。质硬。气微,味苦。
选购贮藏 以外表皮色灰白、味苦者为佳。置通风干燥处。
现代研究 有抗病原体、抗炎、抗痛风、保肝、抗肿瘤等作用。
性味归经 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用于湿热泻痢,赤白带下,目赤肿痛,目生翳膜。
用法用量 煎服,6~12g。外用适量,煎洗患处。
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者忌用。
①慢性细菌性痢疾:秦皮12g,生地榆、椿皮各9g。水煎服。②急性肝炎:秦皮9g,茵陈、蒲公英各30g,黄柏9g,大黄9g。水煎服。③麦粒肿,大便干燥:秦皮9g,大黄6g。水煎服。④带下色黄:秦皮、芡实、黄柏各9g,水煎服。
清热解毒。适用于脓血便,结肠炎,盆腔炎。秦皮3g、败酱5g、绿茶3g。开水冲泡后饮用。

苦参 Kushen
别名 苦骨、牛人参、野槐根、地骨。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
采集加工 春、秋季采挖,除去根头和小支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植物识别 落叶半灌木,高1.5~3m。茎直立,多分枝。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5~ 29,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全缘。总状花序顶生,花冠蝶形,淡黄白色。荚果线形,呈不明显的串珠状。种子近球形,黑色。花期5~7月,果期7~9月。分布于全国各地。
中药识别 本品外表皮灰棕色或棕黄色,外皮薄,常破裂反卷或脱落,脱落处显黄色或棕黄色,光滑。切面黄白色,纤维性,具放射状纹理和裂隙。气微,味极苦。
选购贮藏 以切面色黄白、味极苦者为佳。置干燥处。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现代研究 有抗病原体、解热、抗炎、抑制免疫、抗肿瘤、抗心肌缺血、抗胃溃疡等作用。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用法用量 煎服,4.5~9g。外用适量。
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者忌用,反藜芦。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
①神经性皮炎:苦参200g、陈醋500ml。浸泡5天备用。患处先用温水洗净,再用消毒棉签蘸药搽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一般搽3~5天。②阴囊湿疹:苦参、蛇床子各50g,混合后分成三等份。取一份在晚上煎汤,熏洗患处,每次洗10~20分钟,然后擦干。连续洗5~7天。③胃、十二指肠溃疡:苦参研细末,装胶囊,每粒重0.3g,1日服3~4次,每次3~4粒。④泌尿系感染:苦参30g水煎,每日分3次服。⑤血痢:苦参炒焦,研为末,水糊梧桐子大丸,每服15丸,米汤送下。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适用于体癣、股癣、足癣、手癣。苦参、地榆、胡黄连、地肤子各200g。用75%乙醇1000ml浸泡1周,去渣留液。再加75%乙醇至1000ml。每日3次外搽患处,连用2周。

白鲜皮 Baixianpi
别名 白藓皮、白膻、臭根皮。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白鲜的干燥根皮。主产于辽宁、河北、四川、江苏。
采集加工 春、秋季采挖根部,除去泥沙和粗皮,剥取根皮,干燥。
植物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达1m。全株有特异的香味。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有狭翼,无叶柄;小叶9~13,叶片卵形至椭圆形,边缘具细锯齿。总状花序顶生,花瓣5,色淡红而有紫红色线条。蒴果,密被腺毛,成熟时5裂,每瓣片先端有一针尖。花期4~5月,果期6月。主产于辽宁、河北、四川、江苏等地。
中药识别 本品呈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灰白色或淡灰黄色,具细纵皱纹及细根痕,常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内表面类白色,有细纵纹。切面类白色,略呈层片状。有羊膻气,味微苦。
选购贮藏 以皮厚、色灰白、羊膻气浓者为佳。置通风干燥处。
现代研究 有抗病原体、抗内毒素、抗炎、抑制免疫、抗肿瘤及保肝等作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脾、胃、膀胱经。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用于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风疹,疥癣疮癞,风湿热痹,黄疸尿赤。
用法用量 煎服,5~10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粉敷。
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用。
①皮肤湿疹、皮肤痛痒:白鲜皮适量,煎汤,外洗。每日1~2次。②急性肝炎:白鲜皮9g,茵陈15g,栀子9g,大黄9g。水煎服。③风湿热痹:白鲜皮8g,忍冬藤、薏苡仁各15g,防己、牛膝各10g,水煎服。
①清热除湿。适用于全身黄如金色、肢无力、好眠卧、口吐黏液。茵陈5g、白鲜皮3g、绿茶3g。开水冲泡后饮用。②清热祛风止痒。适用于皮肤瘙痒,阴疹;风毒疮疥;头屑多而痒。漏芦5g、荆芥3g、白鲜皮3g、牛膝3g、当归3g,用250ml水煎煮开后,冲泡花茶5~10分钟后饮用。
利湿,杀虫,止痒。适用于神经性皮炎、牛皮癣。白鲜皮150g、土荆芥150g、苦参150g置容器内,加白酒适量浸泡7~14日,去渣留液,加适量白酒至1000ml。搽患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