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肉桂
(樟科)
识别特征
常绿乔木,高12~17m。树皮灰褐色,芳香,幼枝略呈四棱形。叶互生,革质;长椭圆形至近披针形,长8~17cm,宽3.5~6.0cm,先端尖,基部钝,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被细柔毛;花小,直径约3cm;花梗长约5mm;发育雄蕊9枚,3轮,花药矩圆形,4室,瓣裂,外面2轮花药内向,第3轮雄蕊外向,花丝基部有2腺体,最内尚有1轮退化雄蕊,花药心脏形;雌蕊稍短于雄蕊,柱头略呈盘状。浆果椭圆形或倒卵形 ① ,先端稍平截,暗紫色,长12~13mm,外有宿存花被。种子长卵形,紫色。花期5~7月。果期至次年2~3月。栽培于砂土及斜坡山地。分布于我国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春、夏两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
药用功效
嫩枝入药,中药名为“桂枝”。辛、甘,温。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