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红十四军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八一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随后全国范围内的武装暴动风起云涌。1928年6月党的六大提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正式的工农革命军——红军”、建立苏维埃的政权机关。这一年的秋天,根据江苏省委指示,(南)通、海(门)、如(皋)、泰(兴)地区成立了南通特委。1929年下半年到1930年上半年,全国红军力量发展迅速,通海如泰地区群众斗争和武装游击运动也有了新的进展,革命形势逐步好转。为此,中央军委决定继中央苏区红十二军、浙西南红十三军之后,在苏北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1930年3月26日,在通海区五县县委书记联席会议上,中共通海特委正式宣告成立。此时,中共中央和江苏省委决定将原南通东区和如泰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先后派何昆(化名李维森)、徐德、张爱萍、何杨、宋奇、黄火青等大批熟悉军事的干部来通海地区负责组建工作。
1930年4月3日,通海特委和红十四军军部在如皋西南乡贲家巷召开了有数万群众参加的红十四军建军大会,正式宣布红十四军成立并举行阅兵式,任命何昆为红十四军军长,董畏民为政委(后通海特委书记李超时兼军政委),薛衡竟为军参谋长。红十四军指战员和周围几十里内的赤卫队员、农会会员、妇女会员、少先队员,扛着洋枪、土枪、大刀、梭镖、铁叉等各种武器,兴高采烈地来到会场。贲家巷方圆几里内人山人海,会场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通海特委代表张辛在万众瞩目中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成立,宣读了负责干部名单和《告工农及一切劳动群众书》:
我们郑重地向全国和全世界的工农宣布,我们是工农的武装,我们是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的卫队。我们誓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十大纲领,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势力,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所有这些任务,需要广大工农群众的努力,不仅要拥护刚才生长出来的红军,并且要踊跃地参加红军。工农兄弟们,我们紧握着手,向国民党反动派及其主子帝国主义战斗吧!

红十四军贲家巷建军广场旧址
红十四军军部成立后,对红军武装进行了整顿,建立了严格的军事秩序、纪律和规章制度,加强了党的建设和纪律教育,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政治素质。红军攻下四杨坝以后,连反动报纸也不得不承认共军“布告安民,人民悬挂红旗,商铺照常开门,无甚骚乱”。军部还将全区游击武装统一编制。至此,通海如泰地区武装斗争进入了新阶段。

何昆
1930年3月至9月,红十四军先后进行了近百次战斗,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有数十人,大的则有数万人。参战的红军指战员与赤卫队员,无不英勇顽强,舍生忘死。在围攻如皋老户庄战斗中,军长何昆身先士卒,亲自带领战士冲锋,端着手提式机枪向敌炮楼猛扫。在即将胜利之际,他不幸胸部中弹,英勇牺牲,时年32岁。红十四军的抗敌壮举,震撼了苏北大地,张爱萍将军后来在《红十四军》一诗中这样描述:
闯过重重关渡险,
通如靖泰首揭竿。
工农暴动今作主,
枪杆紧握掌政权。
围攻白狗老户庄,
忙打土豪又分田。
红十四军挥铁臂,
苏北惊雷震江南。
南通汤家苴的战斗也同样壮烈。这一仗,红军击毙反动地主武装六七十人。

红十四军驻上海办事处
通海如泰地区红十四军的战斗捷报不断传到上海,传到了一些青年学子和原本家住通海的工人耳中,吸引了他们主动回乡参军。16岁的骆何民听到这个消息后,更是跃跃欲试。他昼夜难寝,迫不及待地联系上了党组织,说自己也是苏北人,也要为家乡党的武装斗争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考虑到他太年轻了,组织上并没有立即同意,而是委婉提出要他再想一想,不要意气用事。但他坚决表达了要参加红十四军的愿望,他说:“自己已经不是孩子了,牢都坐过,还怕什么。”经不住骆何民的一再请求,党组织最终同意他回乡参加红十四军。
1930年7月,骆何民回到了苏北,参加红十四军第一师,接替张爱萍,担任第二团第四营政治指导员。7月29日,通海特委召集红军和地方党组织联席会议,决定在黄桥实行“总暴动”,错误地认为这是“江北革命政权和反革命政权的最后决战”。8月3日,红十四军第一师率领泰兴东乡5万余农民,举行黄桥总暴动。

红十四军纪念馆
黄桥当时是“苏北剿共总指挥部”所在地,四周环水,河宽八丈,深三丈多,驻有省保安队、县警察队和“剿共游击队”。敌人在四门要道口筑了4个大碉堡。红十四军以一师二、三两团担任主攻,一团、教导大队及赤卫军佯攻古溪、蒋垛、季家市、卢家庄、老叶庄等据点,阻击出援之敌。深夜12时,红军大队人马从横家垛出发,凌晨2时进入阵地,将黄桥团团围住,迅速筑好工事。天快亮时,红军开始进攻,抽调会游水的战士组成突击队渡河强攻,摧毁碉堡,冲过北关桥。负责攻打西门的红军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过了赤柏桥。没有料到,负责攻打南门和攻打东门的红军头领暗中降敌,关键时刻突然撤兵,把敌人引到红军背后,以致北门和西门的红军向纵深挺进时,腹背受敌,伤亡很大,不得不撤出战斗。
在进攻黄桥镇的战斗中,子弹如雨点一般“嗖嗖”地从骆何民耳边飞过,爆炸声不时响起。凶残的敌人据守在城中,以城河为屏障,居高临下,射杀着革命者。有的战士中弹后鲜血直流,有的当场壮烈牺牲。这痛心的一幕,如当年扬州大革命时的场景,再一次真切地呈现在骆何民眼前。敌人的凶残彻底激怒了骆何民,仿佛那些受伤、牺牲的战士都是自己的亲人一般。他强忍着泪水伏在工事里,咬牙、眯眼、瞄准、扣响扳机,狠狠地射击。当一师发起强渡护城河的冲锋后,骆何民毫不犹豫地跳上船,勇当先锋。就在船快要到达对岸时,他不幸中弹落水。幸亏船工眼疾手快,用竹篙钩住了他的衣服,把他从水中拖到船上,才保住了他的性命。由于骆何民肺部受伤严重,一师师长张世杰特地派人护送他到上海治疗。
由于叛徒的出卖,加之腹背受敌,9月初,“八三”黄桥总暴动失败了。不久,活动在如泰地区长达7个月的红十四军第一师宣告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