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包公廉政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包公(999—1062)出生于宋真宗赵恒(968—1022)年代,从政于宋仁宗赵祯(1010—1063)年代,这两个朝代正是北宋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分别被史学家称为“咸平之治”和“仁宗盛治”。特别是宋仁宗,他是宋代帝王中的明君圣主,在位时间最长。他从小就立志治理好国家,年仅13岁登基,广纳贤臣、励精图治。仁宗执政的时期,可谓是中华历史上罕见的贤能辈出的时期,在这短短的四十多年中,出现了像包拯、狄青、范仲淹、杜衍、韩琦、富弼、欧阳修、文彦博、司马光、黄庭坚、柳永、晏殊、程颐、程颢等一批杰出人才,唐宋八大家中就有六大家(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出现在这一时代。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林语堂把此时期称为中国文人“最好的时代”。这一时期政治清明,国家太平,边境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安定,在大多数宋人眼里,“仁宗盛治”远超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仁政,一直是传统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赵祯是第一个被尊称为“仁宗”的皇帝。他性情仁慈宽厚,不事奢华,身为九五至尊,但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仁宗衣食简朴,史书中记录了他大量严于律己的故事。他所颁布的政策是最为宽松的,这离不开包公在身后经常上奏请示。翻开《宋史》,便可以看到宋仁宗的一生。宋仁宗为百姓做了很多,比如下令减少赋税,或是下派官员赈灾灾区,亦或是每隔几年释放宫中的宫女,让其回家过平凡的日子。这样的善举在历朝历代的皇帝中是不多见的。包公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屡屡犯颜直谏,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仁宗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仁宗的善于纳谏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公,因此仁宗受到历代历史学家和政治家的称赞。包青天实在是政治清明的产物。试想,如果皇帝不清明,哪会有包青天产生的政治环境?不管是遭到反唇相讥,还是被喷上一脸唾沫星子,仁宗都很清醒、很民主。他不认为这样会龙威尽失,能接受的,他就接受;一时不能接受的,他就不理不睬。但他对提意见者绝不打击报复,有时甚至会安抚有加。
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当他的死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消息从大宋传到辽国,连彪悍的辽国君主也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直到700年后,看谁都比自己差一大截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了爷爷康熙和唐太宗,就是宋仁宗了。
正是这种盛世从政环境造就了官员的一番作为,诚然,在北宋这样一个封建社会里,能让包公这样一个家喻户晓、正义化身的大清官,以民为本、大公无私,敢与强权斗争,惩治腐败,这与当时宋仁宗赵祯的大力支持的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当时皇帝的支持,一个普通大臣能办成大事吗?恰逢包公又遇上了宋仁宗这个明君,正所谓明君出仁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