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爬行的马克思主义者,看得不远
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对它在中国革命建设中,在继承以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基础上,适应时代需要并经过努力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莫作“爬行的马克思主义者”
1948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创办马列学院,由刘少奇担任院长。在担任马列学院院长期间,他强调要比较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年12月14日,刘少奇在《对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的讲话》中提出,办马列学院的目的是要使一些负责干部有时间、有机会到马列学院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
针对有的学员一入学就提出我们要学习与实际工作最有关的东西,好像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与实际工作就是无关似的。刘少奇明确指出:“我们的干部几年来做了很多工作,对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对地主阶级斗争,艰苦奋斗,这很好。但缺点是理论修养不够,许多同志最重要的缺点就在这里。”马列主义理论不仅同实际工作是最有关的东西,也是我们许多同志最缺少的。如果我们各方面比较负责的干部,不具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那就很可能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成为“爬行的马克思主义者,看得不远,迷失方向。所以我们必须学习普遍真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
刘少奇认为,在对待马列主义理论问题上,既要反对“跛足”的教条主义,又要反对“爬行”的经验主义。讲到革命胜利了更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刘少奇说:“现在中国革命胜利了,不读书,可不成。以前在山头上,事情还简单,下了山,进了城,问题复杂了,我们要管理全国,事情更艰难了。”“很多人担心,我们未得天下时艰苦奋斗,得天下后可能同国民党一样腐化。他们这种担心有点理由。在中国这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一个村长,一个县委书记,可以称王称霸。胜利后,一定会有些人腐化,官僚化。”“因此,不是说胜利了,马克思的书就不要读了,恰恰相反,特别是革命胜利了,更要多读理论书籍,熟悉理论,否则由于环境的复杂,危险更大。”
刘少奇还批驳只学中国的,不学外国的、轻视学习外国经验的思想。他说:“有的人认为,何必学这些外国东西,中国的书还读不完,毛主席的书还读不完呢,或者至少先读中国的书,再读外国的书吧!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他强调:“学不学外国革命经验的问题,就是学不学马恩列斯理论的问题。”过去有些人认为凡是外国的东西都是好的,只重视学习外国的经验,言必称希腊,那是教条主义,固然不好,但是延安整风之后又产生只学中国的,不学外国的,这同样是不对的。因为“任何一个重要革命问题的解决,光有根据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还不行,还必须参照各国的革命经验、历史经验”。
(二)莫当“马克思主义教条者”
刘少奇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非教条。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首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他主要从两个问题出发着手理解马克思主义:一是马克思主义是不是科学,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都存在大量否定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言论和思潮,但刘少奇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并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二是马克思主义到底是教义还是方法。刘少奇批判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针对中国的教条主义者,他更是鲜明地指出:“马克思没有讲过,列宁也没有讲过,他自己就不知道怎样分析、处理,这就是不懂得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处理问题。”“我们学习马列主义,要学习它的立场、观点、方法,不要把马列主义变成教条。”
刘少奇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他将马列主义归结为革命性的理论,其形成于国际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而又服务于革命的现实实践,因而学习马列主义的重要任务就在于从革命实践出发研究各阶级的去向问题。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特征。刘少奇指出:“没有坚定纯洁的无产阶级的立场和理想,是不能彻底了解和真正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这门科学的。如果他不是真正的革命者,不是无产阶级的彻底的革命者,不是要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他不想革命,或者不想坚持革命到底,而想半途而废,马克思列宁主义这门科学,对他也是没有用处的,或者是用处不大的。”
刘少奇还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就在于它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是我们观察一切现象、处理一切问题的武器,特别是观察一切社会现象、处理一切社会问题的武器。”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理论基础。刘少奇认为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只有在马列主义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才能取得革命实践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