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与实践相结合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朱德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投身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来自兴趣培养与学习考察
朱德在早年就积极参加反对腐朽清朝政府的革命活动,探索拯救中国的道路。但是,资产阶级所领导的革命很快就失败了。当时,朱德陷入“怀疑和苦闷状态,在黑暗里摸索而找不到真正的出路”,促使他从理性上思考中国革命的道路。
朱德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循序渐进,大体包含两个阶段:一是国内的兴趣培养,二是国外的学习考察。在国内,朱德接触《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传播新思潮的刊物,此中含大量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他还同孙炳文等一起讨论马克思主义。这引起朱德的兴趣,促其思考,但他仍“相信资本主义制度有益于中国”。逃出旧军队后,他对民主共和大失所望,而上海、北京等地的现实又进一步刺痛了他,让他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在心中的地位,更倾向于以马克思主义来救中国。为此,他寻求入党。未果后,赴欧寻求真理。实地考察欧洲后,朱德彻底抛弃了民主共和观念,完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帮助朱德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思考自己的问题”。之后,历经周折,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加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在延安整风过程中,朱德明确提出,我们党在历史上几次严重的错误,说明不学习理论是很危险的。错误的东西过去能统治得那么久,是因为大多数同志学习马列主义不够,分不清真假马列主义。同时,中国又非常需要马列主义,因此,当错误路线打着马列主义旗号时,大家就相信了。所以,他提出今后必须很好地学习马列主义,使那些冒充马列主义、假招牌的马列主义非收起来不可,没有办法作怪。“如果我们不注意或没有理论学习,那么行动就会变成盲目的。”“理论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如果不掌握理论就会迷失方向。”“不学习理论是很危险的。”重视学习,尤其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朱德的重要爱好。“马克思主义者是学一辈子也不会够的,做到老就得学到老。”1966年,已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朱德还向自己的同事推荐读马恩列斯的30本书。“我现在没有别的事情时就天天读书,今书也读,古书也读。今书就是毛主席的书,古书就是马、恩、列、斯的书。我感到很有兴趣,也劝大家读一读。”
(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在于推进中国革命发展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取得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胜利,这是朱德的一贯主张。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朱德就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学习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思想。1933年,朱德借用“离开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强调“要使实践和理论融合起来”。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朱德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推进。
一是把是否从实际出发,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作为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与主观主义的根本区别。朱德认为,主观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不切实际,按心里想的去办”;与此相反,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实际出发,解决中国问题”。
二是大力批判教条主义。朱德对教条主义者进行“画像”,指出教条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处处卖弄教条,搬用走不通的最高原则,开口闭口社会主义原理原则,结果是一害自己,二害别人,三害革命。不顾实际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
三是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本途径。朱德坚决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与实践相结合,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与意义在于推进中国革命发展。因此,学习马列主义,第一个要求是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事实,认识世界;第二个要求是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来改造实际,从改造实际中更加丰富、发展理论的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不是“本本”,不能仅仅从书本上学习,而要从实际中学习。分析中国国情,奠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朱德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紧密相连的一生。在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实践中,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般规律,积累了丰富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经验。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朱德始终坚持研究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基本思想。面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他既放眼世界,立足长远,又善于面对现实、分析现实。面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纷繁复杂问题,他坚持两个基本的角度对中国国情进行分析:从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历史出发,获得了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历史深度;从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关系出发,获得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视野的广度。在投身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朱德不仅敢于实事求是,而且把实事求是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提升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