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资本主义国家孕育和产生社会主义因素
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这一历史阶段背后的现实,首创了一种研究隐蔽的真实的考察模式,即社会分析方法,并永久地改变了人们感知现实的方式。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孕育了大量新社会因素,这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准备和过渡形式。实践证明,新社会因素的出现在马克思经典作家那里早有论述,并有着充分的马克思理论依据。因而,这验证了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使得马克思的理论在当代世界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有增无减,这也是马克思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国际金融危机后马克思再次“火”起来
在资本主义百弊丛生、西方乱象重重凸显的今天,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深层悖论的预言已充分论证,让人类明辨马克思主义时代价值的历史契机已然显现。马克思以其科学、辩证的方法诠释历史,但其着眼点始终是人类发展的未来。
源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9月爆发后,马克思及其学说便频繁出现在西方主流媒体上。马克思的著作在德国、美国和英国等地持续热销,研究、推崇马克思学说的社会活动不断升温。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揭示可谓入木三分,其旷世名著《资本论》在西方也可谓家喻户晓。随着20世纪末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低潮,在一些西方学者预言社会主义将终结,资本主义将永续发展的奇谈怪论影响下,西方民众对马克思及其著作都不屑一顾。但是,事实胜于雄辩。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勃勃生机的时候,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再次梦魇般席卷欧美大地的时候,西方民众开始重新认识马克思及其经济学著作。
有人说,马克思早在150年前就预言到了眼下这轮日益蔓延的金融危机。因而,马克思的代表作《资本论》持续热销,喜欢阅读马克思的人越来越多。有人甚至认为,如果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恶化,受害的劳动阶级可能再次联合起来,采用激进的手段改变现存的不合理的经济制度。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去参观马克思位于德国特里尔市的故居的人明显增多。不少参观者千里迢迢从其他国家赶到这里,切身领会这位资本主义最伟大的批评者是如何分析经济危机的。英国《独立报》曾发表文章指出,如今,马克思成了人们重新热议的人物。众多英国报纸纷纷刊登马克思关于商业和经济的研究文章,称赞他对经济繁荣与衰退的精妙分析。更有意思的是,马克思居然荣登《泰晤士报》的封面。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掀起一股“马克思热”。在英国广播二台的早间专题节目中,主持人特里·韦根向听众讲解马克思针对贪婪的银行家所撰写的文章。韦根称:“现在,我们可以从马克思那里学到很多东西。我们看到那些企业高管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掳走了许多财富,而且居然没有触犯法律。如今是我们要有所行动的时候了。”现在,马克思不仅在他曾流亡多年的近现代资本主义发源地英国再次火了起来;而且在当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他也成了媒体关注的热点。2009年4月号的《大西洋月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卡尔·马克思的复仇》的文章。5、6月号的《外交政策》杂志更是发表了有马克思画像的封面文章,刊中有一篇文章是加拿大约克大学著名政治学教授利奥·帕尼奇撰写的,题目为《十分时髦的马克思》。帕尼奇教授在文章中说,如果马克思今天还活着,“他肯定喜欢说,现在的危机是由资本主义固有的缺陷造成的”。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如证券和金融衍生品等,过去数十年在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直接催生一系列不可避免的金融泡沫,其中最危险的就是美国的房地产泡沫。所以,当美国的房地产泡沫最终迸裂时,对世界的影响是如此深远而惨烈。马克思会以此作为“资本主义像一个魔法师,无力控制自己召唤出来的魔鬼”的完美例证。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马克思热”,我们不难看出,表面现象是人们在看他的书、参观他的博物馆;但深层内涵是,人们普遍缺乏指导性的理论来帮助其看清国际金融危机的本质。
“如果马克思今天还活着……”这些年来,国际社会普遍强调细节决定成败、技术创新等微观层面的东西,而忽略大思想、大战略等宏观性的理论探讨。因此,当世界金融危机突然爆发时,国际社会普遍感到迷茫。马克思是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生产的社会化这一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入手,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他的站位很高,可以说是高屋建瓴的宏观经济危机分析。正如帕尼奇教授所说,如果马克思今天还活着,他或许也不会专注于当前的危机何时和如何结束。如今,世界各国都在为应对经济危机而努力,但多数都停留在找寻技术性的微观补救措施。时代正呼吁“现代马克思”的出现,为解决目前的危机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大思想。
(二)《资本论》热销证明马克思并未过时
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周期性经济危机背后所隐藏的、资本主义制度难以克服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矛盾冲突的揭示,在理论上佐证和进一步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然而,20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国家有意识地对经济进行的干预和调节,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破坏性,以致被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误认为经济危机已经消失,甚至一度引起社会主义国家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怀疑。然而,历史发展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规律,也没有伴随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振兴和发展而消失,它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和时间或明显或隐蔽地展现出来。
进入21世纪以后,西方国家虚拟经济得到新的更大的发展,金融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大,虚拟资本、虚拟经济在造就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埋下了定时炸弹。直到2007年底2008年初,这枚炸弹终于不可避免地爆炸了。它不仅震垮了资本主义经济,也惊醒了迷茫和困惑之中的人们:经济危机没有根除,马克思主义的危机理论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也没有过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出现了一股“马克思热”,马克思的著作在西方更火了,马克思的理论在西方的讨论又热烈起来了。
《资本论》的热销,足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在西方仍具有生命力。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西方国家人们重新思考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出现“捧热”《资本论》的现象。华尔街金融危机的蔓延,让自由资本主义走入死胡同。批判资本主义的鸿篇巨制《资本论》重新成为读者的宠儿。马克思的著作中最畅销的,还是他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正是因为《资本论》的巨大销量,英国媒体开玩笑称,如果马克思还在世的话,《资本论》的巨额版税收入会让他轻松进入福布斯富豪榜。据统计,在德国黑森地区《资本论》最为畅销,而且读者多是青年一代。柏林卡尔·迪茨出版社社长尤尔根·施特隆普说:“现在,马克思又成为了时尚。我们看得非常清楚,现在马克思的书非常热销,我们预计到了今年年底,销量还会增加很多。因为很多人都会选择这本书做圣诞节的礼物。”施特隆普介绍说,现在这本书的主要读者是青年学者。因为这次金融危机的大爆发告诉青年一代,新自由主义的幸福诺言并没有兑现。
事实上,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三卷中用很大的篇幅来分析资本主义信用,指出资本主义信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自然基础,信用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不断的普遍化,正是在信用的基础上产生了资本拜物教的典型形式——借贷资本。随着金融资本的扩张和大量金融衍生品的出现,资本拜物教发展到了以虚拟资本为主体的金融资本形式上。
美国的次贷危机与金融危机的爆发存在内在的关联性,从本质上看,二者都是基于同一矛盾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矛盾运动。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危机的根源并未超越马克思危机理论的逻辑,这个逻辑就是资本制度的内生矛盾——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商品内在二重性矛盾潜伏危机产生的可能性,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度使危机爆发成为必然现实,美国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性危机。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金融危机爆发的运行层面,按照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实质—当代金融资本的贪婪性所驱动的虚拟资本过度扩张和经济泡沫的膨胀—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最深刻根源。现代金融危机是在虚拟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危机,只是金融投机者的危机,是他们财富缩水的危机,而不是实际消费者的危机。即使虚拟经济灰飞烟灭,实体经济还在。
(三)跳不出社会主义的“手掌心”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表明,新的社会因素正在以不同形式出现于资本主义内部,资本主义每前进一步,社会主义因素都不断显现出来。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新变化。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资本主义初期主要采取的是个体资本所有制,所有权和控制权统一于资本家手中,反映的是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的剥削与对立。随着股份公司的兴起,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取代了个体资本所有制,所有权与控制权不再统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明显变化,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国家资本所有制中国家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有利于推行政府政策,为私人垄断资本发展服务。由于国家资本所有制主要存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部门,所以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使公司资本的所有权与控制权趋于合一。当然,这些新的所有制形式的产生仍然处于资本主义大背景下,体现的仍然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但同时也使得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是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发生新变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资本家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措施,加强工人对资本家的依附与服从。例如,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等。其中,职工参与决策,是使劳资双方共同参与企业决策,实质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终身雇佣,是使工人增强企业归属感,自觉服从资本家统治;职工持股,是让工人持有本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从而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剩余价值。此外,还有福利制度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劳动者的安全生活需求,使工人阶级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但其实质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保障社会稳定,旨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分配关系的新调整。
三是经济调节机制发生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节机制上虽然仍采取的是市场机制,但市场机制已经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资产阶级也开始对经济进行干预。国家对经济增长、秩序稳定等承担起重要职能,与市场经济共同发生作用,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危机形态发生明显变化,金融危机频繁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冲击力加大。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波及全球,影响非常大。而中国是受此次经济危机影响最小的国家,因而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开始研究借鉴“中国模式”,此举对资本主义的经济调节机制的进一步变化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还体现在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国家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趋势,公民权利扩大,等等。
从资本主义社会中新的社会因素的出现,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的调整和改革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挽救资本主义的灭亡,但其调整过程中却有意无意地吸收了一些社会主义的因素,客观上造成了社会主义因素的产生,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不断积累物质财富,做好过渡准备。
其实,资本主义社会孕育社会新因素这一论断,马克思经典作家早已有所阐述,并且有着充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关于资本主义内部能够孕育新社会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当人们谈到使整个社会革命化的思想时,他们只是表明了一个事实: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由此可以看出,资本主义从封建社会中产生,同理,新的社会因素产生于资本主义的母体中,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必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新社会因素的产生,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因素的增长过程,资本主义新社会因素的出现,实质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和准备。他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作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其实,社会主义现在已经在现代资本主义的一切窗口中出现,在这个最新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前进一步的每项重大措施中,社会主义已经直接地且实际地显现出来了。
当然,这只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话,是马克思理论的具体体现。如果我们抛开这些原话论述而从马克思的理论本身出发来看,资本主义社会新因素的出现,实质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新的矛盾又会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对立和统一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对抗阶级,当两者处于严重失衡状态时就会影响和阻碍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资本主义为缓和矛盾进行了新的调整,导致内部新的社会因素的出现,所以新的社会因素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产生于资本主义内部固有矛盾运动基础上的。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所以,从这一层面而言,衡量社会进步与否,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从历史发展来看,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在于它能够创造出更高的生产力。所以新旧社会制度之间的更替,是一个生产力发展作用的表现;而旧社会中新的社会因素的出现是过渡的突出表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没有生产关系的变革。以此推之,资本主义社会中新社会因素的出现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而这种科学性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马克思理论的信仰,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的敬仰。
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对人类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马克思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深刻理解马克思何以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我们必须从马克思理论本身出发来探索。历史与现实证明,马克思的理论能够解释世界,并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然,马克思的理论在指导人类解释世界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指导人类以具体的实践方式改造世界。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社会共同构成当今世界的两种社会制度。事实上,各国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都源于马克思的理论,而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了大量社会主义因素,也验证了马克思的理论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