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刘韩是个思考者。
从高中戴上数学、物理、化学竞赛的奖章和地区高考榜眼的桂冠开始,无论走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园内的林荫小道上,还是坐在全球500强企业里明亮的办公桌前,奔驰在穿越平原山峦的高速列车厢中,飞越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国际航班上,甚至坐在酒店大堂端着一杯不加糖的特浓咖啡,在家中举着筷子面对清粥小菜,他都没有停下思考。这一点绝对可以从他前额两角稀疏的头发以及那因此更显宽大的额头得到佐证。
于是乎,就有了他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连载原创系列小短文,随后又有了这份页数不多却厚重的书稿,这就是20多年沉思的积累。
我是一口气熬夜读完这份书稿的,当初升太阳把第一缕曙光正好撒在书稿的最后一页时我又找回当年读第一部金庸“远景版”《雪山飞狐》的感觉。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人,人类文明发展到我们这一代进入了指数曲线的陡峭阶段,让我们见证到一个接一个基础科学的突破、应用技术的创新。这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一位位宗师和巨匠级的人物以他们的智慧、勤奋和灵感,不懈地将人类的科技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我们的先辈在神话、寓言、传说、科幻小说中很早就有人造智能生物的想象与描述,从《列子·汤问》中描述的偃师所造的歌舞机器人,雕刻家皮格马利翁(Pygmalion)雕刻的他理想中的美女塑像伽拉蒂(Galatea),卡洛·科洛迪(Carlo Collodi)所著的《木偶奇遇记》(Pinocchio),到卡雷尔·恰佩克(Karel Capek)的剧作《罗素姆万能机器人》( Rossum's Universal Robots )和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笔下的虚拟机器人角色机器人·丹尼尔·奥利瓦(R. Daneel Olivaw),再到HBO热剧《西部世界》( West World ),人类对人造生命和人造智能的丰富想象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演绎。但是人工智能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学科被纳入主流研究、学习与交流范畴则仅仅是最近60年的事,刘韩的《人工智能简史》真实而又精练地再现了奠基者和先驱们在呕心沥血和电光石火的灵感下为人工智能这门学科铺垫的一层层阶梯和树立的一座座里程碑,让读者热血沸腾地读着这些事迹典故的同时也向往着参与到人工智能领域。相信将来的某次人工智能华山论剑大会必将会有今天的某位读者参加。
人类认知与科技的突破是厚积薄发且一般会遵循木桶效应的,对比20世纪80年代中叶轰轰烈烈的第五代机热潮,此轮人类在人工智能诸领域中取得的新突破是几十年来计算能力、存储能力、知识表达模型、海量数据的收集和计算方法等多方面积累而致。人类的认知与科技发展也都将是螺旋式上升的,所以我们在人工智能发展的道路上也必将还会遇到沉寂时期,直到新的突破。从独立单一任务到综合整体的行为,从全信息下分析决策到模糊资料与不完全信息环境的生存,再到最后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人工智能还有很漫长的一段道路要走。但是,我们人类是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的。这个领域有更多的未知等待大家去探索,许多堡垒等着读者去攻克,也意味着还有更多新的里程碑将由你们来树立,下一部人工智能的史册或许要记载你的名字……
郑锐
201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