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与纽厄尔
会议上最引人瞩目的成果,是赫伯特·西蒙和艾伦·纽厄尔介绍的一个程序“逻辑理论家”(Logic Theorist),这个程序可以证明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和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合著的《数学原理》中命题逻辑部分的一个很大子集,“逻辑理论家”程序被许多人认为是第一款可工作的人工智能程序。
值得提一下的是,三年之后的1959年,来自中国的逻辑学家王浩,在一台IBM704机上,只用9分钟就证明了《数学原理》中一阶逻辑的全部定理,也成为机器证明领域的开创性人物。顺便帮文艺青年“八卦”一下,毕业于西南联大数学系的王浩,他的逻辑学老师就是金岳霖先生,而金岳霖先生正是一代才女林徽因最好的朋友。
赫伯特·西蒙对中国颇为友好,还有个中文名字叫司马贺,他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每个领域,他都取得了世界级的成就。1975年,
他和艾伦·纽厄尔共同获得计算机届的最高奖——图灵奖(A.M. Turing Award),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才华横溢的西蒙,在一次采访中这样介绍他的跨学科研究:“其实在我看来,早在19岁时,我已下决心投身于人类决策行为和问题解决的相关研究了。有限理性可以看作是它在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具体体现。而当我接触到计算机技术时,更是第一次感觉到终于有了一种得力的研究工具,可以让我随心所欲地进行自己钟爱的理论研究了。所以后来我投身到这个领域,并进一步接触到了心理学。”
艾伦·纽厄尔,西蒙40多年的亲密合作伙伴,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其实我们所研究的科学问题,并不是由自己决定的,换句话说,是科学问题选择了我,而不是我选择了它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我习惯于钻研一个特定的问题,人们通常把它叫作人类思维的本质。在我的整个科学研究生涯中,我都在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索,而且还将一直探索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在笔者看来,纽厄尔终生钻研的“人类思维的本质”,正是人工智能最难和最本质的课题!
西蒙比纽厄尔大11岁,他在RAND公司学术休假时认识了只有25岁的纽厄尔,两人相见恨晚,十分投机。西蒙那时已经是卡内基理工学院工业管理系的年轻系主任,他后来力邀纽厄尔到卡内基理工学院,亲自担任纽厄尔的博士导师,并开始了他们终生的合作。虽然西蒙是纽厄尔的老师,但是他们的合作却是平等的。合作的文章署名,通常是按照字母顺序,纽厄尔在前,西蒙在后。参加会议时,西蒙如果见到别人把他的名字放在纽厄尔之前,通常都会纠正。西蒙这样谦谦君子的人品,实在太值得中国的知识分子好好学习。图1.3是西蒙(左)和纽厄尔。
图1.3 西蒙(左)和纽厄尔
西蒙和纽厄尔双剑合璧,创建了人工智能的重要流派:符号派。符号派的哲学思路称为“物理符号系统假说”,简单理解就是:智能是对符号的操作,最原始的符号对应于物理客体。
西蒙、纽厄尔和第一届图灵奖得主艾伦·佩利(Alan Perlis)一起创立了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CMU)的计算机系,从此,卡内基梅隆大学就成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重要基地。在华人学者中,活跃于谷歌、微软、百度等公司的李开复、陆奇、沈向洋和洪小文,都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系。佩利作为ALGOL语言的核心设计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名词都可以变为动词。”(Any noun can be verbed.)他的意思是说,任何远大的理想、志向、抱负和对新事物的追求,通过努力和不懈的实践,都是可以实现的。这是佩利总结自己的一生所形成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