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欺
《史记》中的西门豹治邺是大家熟悉的故事。这个故事里面讲到,“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子产是春秋时人,他治理郑国,明察秋毫,百姓不可能欺骗他。子贱是孔子的学生,他做官重在教化,身不下堂,鸣琴而治,百姓受到感化,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是战国时魏人,他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面貌出现,不站在百姓的对立面,顺利革除“为河伯娶妇”的陋习,带领百姓兴修水利,用重典治乱世,百姓不敢欺骗他。这些道理对于我们加深理解干群关系,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不无裨益,应该好好体味。
《在瑞安市基层干部座谈会上的谈话》(2004年12月26日)摘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延 |
深 |
阅 |
读 |
子产是春秋时郑国的著名政治家,他允许国人议论政事,并注意从中汲取有益的建议。他对自认为有利于国家的改革,不顾舆论反对,强制推行。他把国家的成文法典铸在鼎上,向人们公布,积极推行经济改革措施,不管大事小事,不去依靠他人,总是自己亲自做,把郑国治理得“门不夜关,道不拾遗”,百姓不能欺骗他。
子贱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弟子之一。治理单父时,他每天弹琴取乐,悠然自在,很少走出公堂,却把单父治理得很好。他的施政方案是重视选用当地贤人高士,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使得民“不忍欺”,做到“鸣琴而治”。
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做邺县县令时,调查发现基层官吏和巫婆神汉勾结,假借“为河伯娶妇”骗取百姓钱财。在河伯娶妻时,西门豹借口要向河伯禀告,把巫婆神汉、地方官员扔进河里,一举破除了这一民风陋习。而后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开挖了12条渠道,把漳水引来灌溉农田;还颁布律令,禁止巫风,用重典治乱世,百姓不敢欺骗他。
在后世看来,子产是事必躬亲的典范,子贱是知人善用的楷模,西门豹则是严厉督责的代表。
习近平引述“三不欺”的故事,正是为了说明方式方法对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欺”的启示是为政应亲力亲为、明察秋毫,让公开透明、公平正义得到最大彰显。“不忍欺”的启示在于重用贤良、广施教化,用实际成效激发人,用真心诚意打动人,用崇高价值鼓舞人。“不敢欺”则告诉我们,法治方式和凌厉作风是纠治社会顽疾的良方,重典治乱、重拳执法才能实现风清弊绝、河清海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