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马克思写就《资本论》
纵观人类历史,凡有成就者,必有高风亮节。马克思就是在他一生中最贫困潦倒的时期写成《资本论》的。他在1852年2月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写道:“一个星期以来,我已达到非常痛快的地步:因为外衣进了当铺,我不能再出门,因为不让赊账,我不能再吃肉。”即使这样,马克思也没有屈服,没有停止工作。不畏艰难困苦,只为主义真,这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节。
《从政杂谈》(1990年3月)摘自《摆脱贫困》
延 |
深 |
阅 |
读 |
马克思,这位共产党人的精神导师,用一生的奋斗写就“气节”二字。在伦敦写《资本论》时,马克思正处于人生最为困难的时期。由于缺少固定经济来源,加上资产阶级政府的迫害,饥饿和生存问题困扰着马克思一家。饥饿既成威胁,疾病复相侵袭,马克思写信向恩格斯倾诉:“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马克思的女儿)病了,琳蘅(马克思夫人的助手)患一种神经热。医生,我过去不能请,现在也不能请,因为我没有买药的钱。八至十天以来,家里吃的是面包和土豆,今天是否能够弄到这些,还成问题。”他的6个孩子中的3个,就是在这样的贫困中夭折的,他甚至连给孩子买副小棺材的钱也没有。
要知道马克思出身富裕家庭,23岁拿到博士学位,25岁娶了一位贵族小姐,他本人还是《莱茵报》主编。他本应成为“马克思爵士”“马克思部长”“马克思行长”“马克思教授”,但他却抛弃了这一切,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为工作和革命颠沛流离40年,一贫如洗、儿女夭殇,直到1883年3月在办公桌前永远地睡去。马克思用行动,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节。
习近平讲述马克思写《资本论》的故事,以此重申这样一个道理:高尚的气节是每一个成大事业者应有的品质,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坚定信念、坚守气节,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