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马克林教授
今天,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了格里菲斯大学的马克林教授。1964年,马克林教授首次赴华任教。半个世纪来,马克林教授60多次访华,在亲历中国发展进步的同时,孜孜不倦向澳大利亚和世界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林教授的儿子斯蒂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出生的第一个澳大利亚公民。可以说,马克林教授以不懈努力和真挚热情,为两国人民相知相亲搭建起一座桥梁。今年9月,马克林教授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我要对你及众多澳大利亚人士为中澳友好作出的贡献,表示诚挚的谢意!
《携手追寻中澳发展梦想 并肩实现地区繁荣稳定——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的演讲》(2014年11月17日)
延 |
深 |
阅 |
读 |
马克林,1939年出生于悉尼。20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林开始了他的汉学研究生涯。从墨尔本大学毕业后,他又到英国剑桥大学继续深造。1964年,刚毕业的马克林与妻子自荐来华执教,那时,澳大利亚尚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65年2月,马克林的长子斯蒂芬在中国出生,这是第一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生的澳大利亚孩子。
如今,当年的青年学者已经成为著作等身的中国问题专家——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荣誉教授、澳大利亚旅游孔子学院澳方院长、澳大利亚联邦人文学院院士。马克林教授热爱中国,把中国文化、中澳关系等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他关注中国的戏剧,出版了《京剧的崛起》《中国戏剧简史》;他研究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国的少数民族与全球化》《1912年后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身份及融合》中有不少真知灼见;他更关注中国的历史,有《新剑桥当代中国手册》《我看中国——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等著作。马克林曾说:“当初决定来中国是受母亲影响,此后的生活,中国也像母亲一样影响了我。”
作为中澳友谊的使者,马克林已经访问中国60多次,或以学者身份参加学术会议,或观光交流进行实地调查,并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多次任教。半个世纪以来,他在澳大利亚和中国之间往返奔波,孜孜不倦地向澳大利亚、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在2013 年出版的专著《我看中国——1949 年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中,他系统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西方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和认识,深入分析了中国形象背后隐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因素,受到汉学家们的好评。
把老朋友的故事讲给后人听,把结识更多新朋友的故事讲给世界听,习近平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介绍马克林教授的故事,生动说明了一个道理:一座相亲相知的大厦,需要众多国际友好人士共同搭建。
“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每位朋友。”习近平在外交场合的生动细节,充分印证了这一点。3000多名日本各界对华友好人士访华,习近平亲自出席,与朋友们叙旧,为中日友好打气;访问印度,专门安排会见柯棣华大夫的妹妹,令她感言中国政府和人民没有忘记柯棣华和他的家人;访问埃及,特地会见了获得“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的友好人士,包括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2014年6月,习近平宣布,中国政府决定设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其目的正在于鼓励更多友好人士为传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发挥表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