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胃肠外科相关MRI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利用人体氢质子在磁场内受到射频脉冲激励产生共振,在弛豫过程中发出一定频率的电磁波信号,信号被采集并由电子计算机处理成像。MRI无电离辐射,成像范围广,成像参数复杂,可多序列、多层面成像,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并能将形态学和功能学相结合,已成为当今影像医学中的佼佼者。
一、适应证
术前判断消化道肿瘤侵犯范围,腹腔实质脏器、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及腹膜种植情况;腹痛或肠梗阻查因;消化道肿瘤术后或治疗后疗效评估;炎性肠病或肠结核病灶范围及是否合并肠瘘;肛瘘分型等。
二、禁忌证
1.体内有磁性金属异物;
2.危重患者需心电监护者;
3.幽闭恐惧症患者;
4.不能耐受及早、中期妊娠患者属相对禁忌证。
三、检查前准备
检查前禁食12小时,清洁肠道,上消化道检查前1小时需饮水1000ml充盈胃肠道,上检查床前再口服纯水800ml。下消化道检查需在检查前两小时内分两次口服纯水600ml,上检查床后经肛门注入1000~1500ml等渗生理盐水。胃肠检查前5~10分钟肌内注射山莨菪碱20mg。进入检查室前需去除所有金属物品、磁性物品和电子器件。检查前训练患者屏气。
四、常用检查序列方法
1.腹部MRI平扫以快速自旋回波及扰相梯度回波序列为基础的T1及T2加权序列。
2.腹部增强扫描常用三维容积内插扰相梯度回波序列。
3.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
4.MRI胃肠道造影水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gastrointestinal hydrography,MRGIH)。
5.MRI仿真内镜技术。
6.MRI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
五、临床应用价值
近十年来,随着快速序列及功能技术的研发和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MRI对腹部胃肠道的应用得到拓展。MRI具有优越的形态及功能成像特点,对其他影像学诊断不明确的病灶能作出更加明确的诊断,如鉴别原发、复发恶性肿瘤和炎性病变。但由于MRI成像速度较慢,价格昂贵,受磁场不均匀、呼吸运动和肠蠕动影响较大等原因,在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中没有大范围使用,目前多用于直肠肿瘤、中晚期肿瘤的术前分期和了解腹部血管、淋巴结情况。
在直肠肿瘤的影像诊断中MRI为首选,因MRI对生殖器无放射性损伤;直肠位置固定,无运动伪影;直肠周围系膜脂肪含量丰富,易于衬托肠壁的早期病变(图5-99~图5-102);MRI软组织分辨力高,不仅能清楚显示肠壁早期形态和信号变化,而且能显示直肠系膜、筋膜、腹膜及肛提肌和周围淋巴结情况,从而判断环周切缘(circumferential resection margin,CRM)是否阳性,有无肠壁外血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图5-103~图5-105)。在胃肠道MRI检查中,直肠是最理想的器官,与其他影像方法相比,MRI对直肠癌TN分期的准确性更高。直肠癌术后复查中MRI也起主要作用,对明确有无局部复发及排查肝、脑、淋巴结转移,及腹腔或胃肠道复发均有良好效果。

图5-99 直肠短轴位T1W,清楚显示直

图5-100 直肠短轴位T2W,清楚显示

图5-101 直肠矢状位T2W清楚显示直

图5-102 直肠癌T 2 期,MRI动态增强早期直肠短轴位示直肠前壁黏膜增厚,并邻近肌层侵犯,直肠系膜未见异常

图5-103 低位直肠癌,冠状位增强对低

图5-104 矢状位增强MRI,能显示直

图5-105 弥散加权表观弥散系数
近年问世的MRI仿真内镜技术,利用原始MRI信号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产生类似内镜视角的逼真影像。可直观显示消化道黏膜皱襞和腔内病变,小至5mm的结肠息肉都可被发现,但对扁平状病灶敏感性差。
(李莹)
参考文献
[1] 杨正汉,冯逢,王霄英. 磁共振成像技术指南[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23-25.
[2] Luna A,Ribes R,Soto JA,et al. Diffusion MRI Outside the Brain:A Case-Based Review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M].New York:Springer,201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