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国发展的战略布局
一、中国发展战略布局的演化
如前所述,战略,最初用于军事领域,意思是统率军队,后来一般指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到20世纪,战略一词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出现了军事战略、经济战略、科技战略、教育战略等概念,乃至一个国家在整体层面上也有了战略。国家战略又包括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发展战略等。
布局,在棋类博弈中,指棋子布设的态势。棋局一开始,双方抢占要点,布设阵势,准备进入中盘战斗,这一阶段就叫布局。扩而大之,在一般意义上,布局就是对事物的全面规划和安排。通过这种安排,形成某种在随后的发展、博弈中可以运用、展开的基本态势。
无论下围棋,还是下象棋,或者下国际象棋,都有一个在战略上如何布局的问题。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一个战略布局问题。当今中国,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对国家的资源和力量作什么样的布局、配置,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安全和进步,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善于着眼长远、谋划全局,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长处和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确立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纲领的过程中,先后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布局作出了总体规划和部署。同时,随着时代条件和形势、任务的变化,这一总体布局又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丰富和发展,对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不仅把中国共产党几十年对社会主义探索的基本经验总结了出来,而且把党在未来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使命和任务集中概括了出来。
围绕这一使命和任务,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进改革开放,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从各个方面和领域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在《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明确规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作出明确的界定。
1987年,中共十三大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概括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主要内容,并号召全国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邓小平看来,这是一个根本的战略布局,所以,1989年11月,他强调:“十三大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永远不改变。”
1991年,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在建党70周年纪念大会上,系统地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围绕富强、民主、文明的目标,明确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基本政策和基本要求。当时虽然没有明确使用“总体布局”一词,但实际上构成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2003年,时任总书记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部署。对这一部署,胡锦涛明确指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所以,2007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大,与过去党代会的报告相比,专门增加了一个社会建设部分,实际上就是按照这个布局,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事业和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十七大修改后的党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中,在原有的“富强民主文明”基础上,加上了“和谐”一词。党章中对党的基本纲领的阐述,也增加了相应内容。
这种“四位一体”布局,要求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要求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进入中国人民的视野和脑际,成为国家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所以,2007年的十七大,第一次使用了“生态文明”的概念,要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十七大还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08年12月,胡锦涛在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使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此后,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均统一使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表述,实际上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与其他四方面建设大致并列的位置。
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应不应该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所以,到2012年的十八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大会报告的一个单独的部分,也明确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部分。这就进一步提升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也使我们的战略布局更加完善。
在此基础上,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表明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任务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规划和整体布局更加全面、协调和均衡。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日益明晰地展示治国理政的大思路和新特点。特别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逐步发展,不断丰富,不断升华。到十八大以来,又有了新的大量的扩充,展示出新形势下的新特点。
中共十八大对每一个“全面”都作了深刻的论述和强调。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说,十八大报告的题目就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报告的第三部分,就是论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要求:“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从全面深化改革来说,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强调“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从全面依法治国来说,十八大要求:“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从全面从严治党来说,十八大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特别强调,新形势下,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因此,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在治国理政方面又作出了进一步部署,在思想理论和大政方针上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因此“四个全面”中每一个“全面”的内涵,都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充实和发展,并表现出许多新的重要的特点。
就概念本身来说,每一个“全面”的概念,都可以回溯到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历程。其间,都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但现在的标准用语,则是十八大以来明确和正式使用的。
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八大正式使用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使用的。至于“全面依法治国”,十八届四中全会用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2015年2月,才把中间的“推进”两字去掉,正式使用“全面依法治国”。而“全面从严治党”,过去一直提“从严治党”,2014年12月则正式使用了“全面从严治党”。
在每个“全面”逐步发展、逐步明晰的基础上,从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四个全面”进行了重要的整合,明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概念,从而使“四个全面”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根据现有公开的报道,我们大致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逐步提出和论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要过程和节点:
2014年8月,在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和建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提出十八届四中全会文件要把握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说明时,明确说明起草文件的一个重要考虑,就是要“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
11月,在福建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列举了“三个全面”,要求“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到12月,在江苏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个全面”后增加了一个“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是在公开报道中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四个全面”并提,“三个全面”由此上升成为“四个全面”。
2014年12月31日,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要求:“继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如期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一个迄今最为明确的说明和界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于是,“四个全面”以战略布局的身份出现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2015年2月17日,在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主席要求:“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发展,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激发创造活力,更加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深入地改进党风政风。”
2015年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又进一步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向世界作了介绍和宣示:“中国人民正在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齐心协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四个全面”既包含党和国家长远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坚持了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规划,又突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攻方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涵盖内容广泛,主题集中鲜明,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战略导引。因此,对于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辩证统一的逻辑关系
“四个全面”作为战略布局,当然应该是一个严密的整体。“四个全面”之间,必然有着内在的联系。要全面把握“四个全面”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就必须科学把握“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
那么,“四个全面”相互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整体上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结构呢?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亲自作了说明。他指出: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说明,清楚界定了每个“全面”的地位、作用,也从总体上界定了“四个全面”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
从单个来说,“四个全面”的每一个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是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的总目标,同时,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性的任务。这个目标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一系列要求。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建设进程。
全面深化改革。 十八大规定的到2020年的目标,同时包含发展目标和改革目标两个方面。报告这一部分的小标题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全面依法治国。 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也是解决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保持我国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势头,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紧密结合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部署,夯实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法治基础。
全面从严治党。 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这四大考验,同时面临着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这四大危险。只有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相互关系来说,“四个全面”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必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互相渗透,共同推进。
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战略目标,是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统领;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一招、动力之源;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方式、可靠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关键环节和根本前提。
在“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其他三个“全面”是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三大战略举措,都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也要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三大举措实施得不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就要受到影响,目标就不能保证实现。
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之源,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也要贯穿在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中间。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也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全面依法治国,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提供稳定、可靠的制度和法治保障,确保其他三个“全面”都在法律制度的轨道上运行。全面依法治国,也要坚持改革方向和问题导向,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创新与于法有据的关系,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并提高法治化水平。
全面从严治党,在“四个全面”中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都要靠党的坚强有力的领导,靠党的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只有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才能更好地领导其他几个“全面”的建设。反过来,党自身也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深化党的制度和其他各方面的改革。党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决不能脱离全面依法治国的轨道。
厘清“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关键是要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一个由各方面事业、工作,各领域建设、发展构成的统一整体。每一个方面、每一个领域、每一个区域、每一个部门,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围绕着总的目标和任务展开,同时,相互之间又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每个部分都是局部,但局部连结起来就构成统一的整体。整体有赖于局部,局部服从于整体。所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谋划和安排的总体布局,当然也就必然是一个严密的整体。必须始终以整体的眼光来领会和把握这个战略布局,正确处理好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性地推向前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中,包含着许多不同层面和方面的系统。“四个全面”涵盖和囊括了所有的大系统。每个“全面”本身,也是一个个大系统。每个系统都由一系列有机联系的要素构成,各个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实施“四个全面”,始终要有系统的观点和眼光,认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某个系统,及时调整系统结构,协调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能。
既然“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具有整体性、系统性,那其中的各个系统、各个方面当然就要协同。协同,即谐调一致、和合共同,互相配合、协助会同,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协同,无论对自然还是对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协同,人类就不能生存,生产就不能发展,社会就不能进步。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基本的要求就是协同、协调。“把握好逻辑联系”“凝心聚力”“协调推进”等,强调的都是这种协调、协同的意思。“四个全面”,每个都有巨大的重要性,让每个“全面”都能够协调一致,构成一个战略性的整体和全局,则具有更大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将“四个全面”有机地配合起来、协调推进,也就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所以,理解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高度重视“四个全面”的协调问题,做好协调推进的大文章。
四、一条主线串起的升级版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穿着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线,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土壤中产生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成果。理解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把握联系在一起。
因此,当我们从横的角度全面学习和研究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后,有必要进一步用历史的眼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进程的角度来考察这一战略布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过程论与阶段论的统一。
研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要以实时性眼光考察它的静态结构,而且应该用历时性的眼光,考察它的动态结构。
创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历程,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都有三个进行时:过去进行时、现在进行时、将来进行时。中国所有的事业,过去在前进,现在在前进,将来仍将继续前进。
每一个阶段的前进,都需要有科学的谋划和战略的导引,因此,也都需要某种宏大长远的战略布局。这种战略布局,不是瞬时一闪而过的,而是在一定时间长远起作用的。这种战略布局的科学性越强,延续的时间就越强,发挥的作用就越大。同时,任何战略构想和布局,都有一定的针对性,都是为了解决一定时期的问题和任务而作的部署和安排。因此,任何战略构想和布局都不会停留在某一个特定的阶段上。它的内容和要求都会与时俱进,不断上升到新的台阶和高地,展示出新的更高的境界。
从过程论与阶段论相结合的角度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小康社会—全面小康—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联系在一起。实施这个战略布局,是适应和伴随着这样一个历史进程而产生的,对推进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进程有着重大的意义。
按照过程论与阶段论相结合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历史的连贯性,每个“全面”的内涵都经历了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但每个“全面”又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了充实、丰富和发展,呈现出新的面貌和特点。尤其是将“四个全面”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便出现了一个带有质的性质的跃升,具有了更高层次的境界和意义。
因此,按照过程论与阶段论相结合的思想展望未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会对中国各方面的事业产生长远的影响。同时,随着时代条件和历史任务的变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一定会与时俱进,不断地适应形势发展和任务的变化,走在时代和历史的前列。
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社会主义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把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其性质而言,它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抓住了始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关键和中心任务;就其目标而言,它把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摆在首位,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前进;就其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言,它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矛盾关系,坚持通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来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就其规范和保障而言,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确保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使整个国家和社会都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就其主体力量而言,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依靠人民推进各项事业,同时,又发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全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因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社会主义的历史深处走来,又向社会主义的未来深处走去,是社会主义的新蓝图、新谋划、新实践。
第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部署的又一个升级版。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充分体现着和实现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框架,承载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使命。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能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孤立地认识、理解和实施,而必须始终把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和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战略布局中来认识和把握。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新境界的决心,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理想、规划和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政治自觉、历史自觉、理论自觉、文化自觉的现实体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目标、构想、原则、任务,都可以也应该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体现出来。
因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根本上来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是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升级版。
第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抓手。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坚定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建设,全面推进建设小康、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进程。通过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创造更大的辉煌。只有贯彻落实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才能真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因此,我们一定要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自觉性和决定性,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要清醒认识目前我国在本国发展进程和世界舞台上所处的历史方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克服任何艰难险阻、不断创造更大辉煌的信心和勇气;要坚定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统一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持经济社会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保证“十三五”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要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定信心、砥砺勇气,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和突破口,加强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不失时机地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要坚持不懈把以人为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求,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正确处理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要坚持不懈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妥善应对和处理国际环境提出的各种课题和矛盾,积极发展与世界不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文章写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上。
习近平总书记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文章的谋篇布局。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根本上就是要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文章、长文章、大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文章写在哪里?我们说,既写在实践中,也写在理论上,现在我们还可以更加集中地说,写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上。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部署和安排。在新的历史征程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要更好地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章,按照邓小平的说法,要几代、十几代、几十代地写下去,因此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文章可能会更长。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层层递进的1.0版、2.0版、3.0版……不管什么版,只要写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文章也就写好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文章写得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文章也就会写得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