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各得其养以成。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观”,对于解决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天人合一”的思想,“万物并育”的理念,要求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

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习近平引用这句古语说明中国的“生态价值观”。一直以来,这样的价值观,已经变成了坚实有效的“生态行动”。在中国秉持的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是重要内容。从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到构建低碳能源体系,从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到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明确表示,中国愿意为推动世界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中国贡献的,将不仅是具体的政策、环保的数据,更是一种价值选择、一种治理智慧。

原典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战国〕荀子《荀子·天论》

释义

“天”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天与人的关系从来都是哲学家们努力探讨的问题。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主要集中在《荀子·天论》中。

《荀子·天论》中的这段话阐述了荀子的自然观。荀子认为:“众星相随旋转,日月交替照耀,四季循环,寒暑变化,风雨普施人间,万物都得其调和以生,得其给养以成。”然而,人们看不到自然的“和”“养”之事,却能看到其功效与成果。因此,荀子称之为“神”。荀子并没有把“神”说成是超自然的神秘主宰,而是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下一章

复制

评论内容

评论时间

登录

加入书架

批注

保存

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有的都只是拼尽一生的力气去活着的人生,也许在生命的尽头,每个人都发现变成了自己不曾想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有的都只是拼尽一生的力气去活着的人生,也许在生命的尽头,每个人都发现变成了自己不曾想…

logo

掌阅AI阅读助手

掌阅AI阅读助手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海量优质出版物融合,构建出卓越的语义理解、内容总结和信息抽取能力,意在帮助用户更高效的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使用知识。

知道了

9.38%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字体

笔记

  • 护眼

    翻页方式

    覆盖
    滑动

    行间距

字体选择

细字体

字体设置

系统默认

细字体

加粗字体

《习近平用典(第二辑)》

人民日报评论部

共162章
努力加载中...
目录
编辑
回复
删除
复制
取消
暂无划线,阅读页面长按可添加
暂无批注,阅读页面长按可添加
暂无书签
划线
批注
书签
编辑
回复
删除
复制
取消
大图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