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得其养以成。 |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观”,对于解决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天人合一”的思想,“万物并育”的理念,要求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
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习近平引用这句古语说明中国的“生态价值观”。一直以来,这样的价值观,已经变成了坚实有效的“生态行动”。在中国秉持的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是重要内容。从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到构建低碳能源体系,从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到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明确表示,中国愿意为推动世界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中国贡献的,将不仅是具体的政策、环保的数据,更是一种价值选择、一种治理智慧。
■ 原典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战国〕荀子《荀子·天论》
■ 释义
“天”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天与人的关系从来都是哲学家们努力探讨的问题。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主要集中在《荀子·天论》中。
《荀子·天论》中的这段话阐述了荀子的自然观。荀子认为:“众星相随旋转,日月交替照耀,四季循环,寒暑变化,风雨普施人间,万物都得其调和以生,得其给养以成。”然而,人们看不到自然的“和”“养”之事,却能看到其功效与成果。因此,荀子称之为“神”。荀子并没有把“神”说成是超自然的神秘主宰,而是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