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有邻。 |
德不孤, |
——《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解读
“德不孤,必有邻”表达了孔子对德行修养的肯定、对道德感召力的自信。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树立威信、维护形象、增强公信,关键就是要加强道德修养、发挥示范作用。正所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过道德坚守、人格修炼,实现以德服人、以义动人,臻于“天下归仁”的境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领导干部的道德感召力,能够让权力运行在群众心理认同的轨道之上,能够拆除干群之间的无形之墙,能够激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从而树立干部威信、提升干群信任、实现良政善治。这正是,“故人君修德于上,则万姓归心,四夷向化,而天下为一家”。
■ 原典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 释义
“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相随。对此,朱熹《论语集注》释曰:“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孔子强调“道之以德”。在其看来,有德之人,会被众人所环绕,好学的人会自己聚集到有道德的人身边。人们交朋友总是喜欢寻找与自己性格相近、品德相类的人,于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周易·系辞上》有言“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周易·乾卦》又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阐释的也是此意。故《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称:“君子义则有常,善则有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