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未可定然否也。 |
吾虑不清, |
则外物不清; |
中心不定, |
凡观物有疑, |
——《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解读
中心不定,必然会左右摇摆、迷失方向;中心坚定,才能获得判断是非曲直的准绳。习近平借用这句话,点明了做好党校工作的根本,首先就是要解决信念的问题,高扬党的理想信念旗帜、坚持党校姓党的原则。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党校姓党的贯彻,并不是空喊口号、高调表态,而应该体现在党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比如说,党校开展教育培训,应该把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作为主业,让领导干部补充精神钙质、增强理想信念,如果疏于党性教育而热衷于技术层面的专业知识,那就会喧宾夺主,甚至会在政治方向上发生偏差。再比如说,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党校不应当旁观者,而要敢于发声亮剑,善于解疑释惑,用学术成果守护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阵地。总之,正如习近平所言:“党校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核心就是这一条。”
■ 原典
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冥冥而行者,见寝石以为伏虎也,见植林以为后人也,冥冥蔽其明也。醉者越百步之沟,以为跬步之浍也;俯而出城门,以为小之闺也,酒乱其神也。厌目而视者,视一以为两;掩耳而听者,听漠漠而以为哅哅,势乱其官也。
——〔战国〕荀子《荀子·解蔽》
■ 释义
《荀子·解蔽》是阐释荀子认识论的重要篇章,体现了荀子认识事物的独到见解。
《荀子·解蔽》开篇即称:“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指出人们往往受片面性的蒙蔽而难见大局,一叶障目。荀子指出,“蔽”无处不在,“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他还列举了人君之蔽、人臣之蔽、诸子之蔽等。
“蔽”是如何产生的?荀子认为:“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大凡观察事物如有疑惑,心里不能确定,就会对外界事物认识不清;思考不清楚,也就无法辨别是非了。
鉴于人们在认识上容易陷于表面性和片面性之弊,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解蔽”方法,即要具有虚心、专一、宁静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