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先富民。 |
凡治国之道, |
——《发挥亚太引领作用 应对世界经济挑战——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 解读
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对亚太经济合作提出了四点倡议:坚持推进改革创新、坚持构建开放型经济、坚持落实发展议程、坚持推进互联互通。在谈到坚持落实发展议程时,他引用这一典故,提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须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治国先要富民、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适用于中国的治理智慧,更应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当今世界,无论哪一个国家,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根本前提,都应是以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走出的道路、秉持的理念,本身就有世界性的意义。这也意味着,如何改革创新、如何持续发展,不仅是“国境线内的事务”,而且是在国际视野下各个国家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要实现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也需要各国携手,共同完成。
■ 原典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管子·治国》
■ 释义
《管子》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大凡治理国家,一定要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管子》通过阐释“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得出了“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的结论。
治国必先富民,富民然后强国。管子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认识到富民对于增强国家实力的巨大作用。正是由于抓住了治国之本,齐国很快强盛起来,齐桓公才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子·牧民》还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孔子对“富民”也有诸多论述。据《论语·子路》记载,孔子到卫国去,看到那里人口众多,便赞叹道:“庶矣哉!”弟子冉有问:“既庶矣,又何加焉?”意思是:人已经够多了,还能做些什么呢?孔子回答:“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