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液晶的特性

1.2.1 电学各向异性
液晶分子结构呈棒状,存在电学各向异性。其介电常数沿长轴和短轴方向的大小不同,通常定义沿液晶分子长轴方向的介电常数分量为 ε // ,垂直于液晶分子长轴方向的介电常数分量为 ε ⊥ ,两者之差为Δ ε = ε // − ε ⊥ ,如图 1.4 所示。当Δ ε >0时,该液晶在电学上被称为正性液晶;当Δ ε <0时,被称为负性液晶。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正性液晶分子的长轴朝着平行于电力线的方向旋转;而负性液晶分子的长轴朝着垂直于电力线的方向旋转;由于液晶分子内在的分子作用力和黏性等影响,液晶分子的旋转程度与电场强度大小相关;当电场强度足够大时,液晶分子最终平行于或垂直于电力线的方向排列,如图1.5所示。

图1.4 液晶分子长轴和短轴的介电常数

图1.5 液晶分子在电场中的旋转
介电常数Δ ε 的大小影响着液晶分子对电场的敏感程度。在相同条件下,Δ ε 越大,液晶分子对电场越敏感,在电场作用下液晶分子越容易发生转动,即Δ ε 越大的液晶分子响应速度越快,所需要的驱动电压也越低。
1.2.2 光学各向异性
液晶分子光学特性也存在各向异性(Anisotropy)。其光学折射率沿长轴和短轴方向的大小不同,通常定义沿液晶分子长轴方向的折射率分量为 n // ,垂直于液晶分子长轴方向的折射率分量为 n ⊥ ,两者之差为Δ n = n // − n ⊥ 。对于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中常用的向列相液晶,液晶分子可看作单轴晶体,其光轴方向与分子的长轴方向一致。当光线通过液晶分子时发生双折射,产生两束折射光。其中折射方向遵循折射定律的分量被称为寻常光(Ordinary Light),即o光;另一分量不遵循折射定律,被称为非寻常光(Extraordinary Light),即e光。o光和e光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由于o光和e光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透射出液晶分子后,两者存在相位差,相位差的大小决定了两者合成之后光的振动方向和强度。因此,入射光经过液晶层的相位差(Δ n · d , d 指液晶层厚度)是液晶分子影响光学特性的重要参数。液晶显示器的透过率、对比度和视角等特性都与之相关,详见第5章。
1.2.3 力学特性
液晶分子的力学特性用弹性常数来表征。弹性常数(Elastic Constants)的物理意义是克服单位形变所需要克服的应力大小。液晶的弹性常数按不同的形变方式分为 K 11 、 K 22 和 K 33 。其中, K 11 是展曲(Splay)弹性常数, K 22 是扭曲(Twist)弹性常数, K 33 是弯曲(Bend)弹性常数,如图1.6所示。通常,三者大小关系为 K 33 > K 11 > K 22 。弹性常数越大,表示液晶分子发生弹性形变所需要的外力越大,因此,弹性常数对液晶显示的驱动电压、响应时间等有重要影响,详见第 5章。由于不同的液晶显示模式,液晶的旋转方式不同,所以不同模式下不同的弹性常数有不同的影响程度。

图1.6 液晶的三种形变类型:展曲、扭曲和弯曲
1.2.4 其他特性
1.电阻率
液晶的电阻率 ρ 的数量级一般在10 8 ~10 12 Ω·cm,接近绝缘体。电阻率越高,表明液晶材料的稳定性越好。电阻率的倒数被称为液晶的电导率,电导率的大小对液晶显示器的残像特性有直接影响。电导率越大表明液晶的导电性越好,说明纯度低,杂质离子的含量高。
2.黏度系数
液晶的黏度(Viscosity)主要来自于分子间作用力,包括流体黏度和旋转黏度两个参数。流体黏度主要影响液晶的流动性,旋转黏度则直接影响液晶的响应速度、清亮点温度等。通常在液晶显示器中较常应用的参数为旋转黏度。旋转黏度越大,液晶显示器的响应时间越长。
3.相转变温度
液晶的相转变温度包括清亮点温度和熔点温度。由液晶态向各向同性(Isotropy)液态转变的温度是液晶的清亮点温度( T ni ,n 表示 nematic,i 表示isotropy);近晶相向向列相转变的温度是 T sn (s 表示 smectic);液晶态向固态晶体转变的温度是熔点温度( T cn ,c表示crystal)。介于 T cs 和 T ni 的温度范围被称为液晶的存储温度范围;介于 T sn 和 T ni 的温度范围被称为液晶显示的工作温度范围。高于 T ni 或低于 T cs 的温度,液晶将丧失其双折射性。常见液晶的清亮点温度 T ni ≈75℃,近晶相向向列相转变温度 T sn ≈-20℃,满足一般环境工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