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雷北上求学
历史的车轮轱辘轱辘地往前走,辛亥革命只把清朝皇帝赶下台,帝制虽然被推翻了,可北洋军阀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窃取了政权,当上了大总统。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张太雷对此愤愤不平,瞿秋白更是痛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感伤地背着曹操的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1915年,日本意图鲸吞中国的“二十一条”内容传出,引起群情激愤,社会各界纷纷集会,拒不承认“二十一条”,誓雪国耻。同时,掀起了抵制日货的活动。
常州府中学堂的全体师生积极地投身到爱国的洪流之中,他们不断地写文章,发表演说,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阴谋。学生自治会号召全校师生勿买日货,购买国货。
忧国忧民、爱国心切的张太雷全力投入,他与同学们一起到校外作宣传,发传单,在街头讲演,向过往的群众指出,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是要独占中国、灭亡中国。袁世凯为了要当皇帝,不惜出卖国家的主权,我们一定要揭露他的阴谋,声讨他的卖国罪行!
张太雷在讲演中还号召大家不要买日货,并且保证自己一定坚决做到。他向群众散发了同学许光辅所撰写的《与友人论提倡国货书》。这篇文章中强调,不买日货,首先要提倡国货,提倡国货必须发展国货,国货要力求改进,满足需要,政府要减轻捐税,扶持国货。
张太雷言行一致,自己每逢买了日用品,都主动交给学生会的同学查验,见到有的同学误买了日货,便耐心地劝其速去退换。
1915年5月,张太雷掏出仅有的几个铜板,积极响应学监的倡议,全校师生集资建造一座“对日亭”。取名“对日”,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之意。
“对日亭”的中柱上挂有一副对联:“健者会当临大海”“诸君何至泣新亭”,以此来激励学生们自强、自爱。
7月11日举行“对日亭”落成典礼,全体师生依次至亭前致礼并齐声高呼:“勿忘此日!”“牢记国耻!”
张太雷把国耻铭刻在心中,时刻不忘为誓雪国耻、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战斗。
可就在1915年暑期之前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迫使张太雷改变了自己人生的道路,那就是退学。
事情起因于张太雷的好友李子宽因为与老师发生冲突,顶撞老师,被学校除名。
李子宽同班的同学都认为校方的做法太不讲理,纷纷向校方提出质问,希望校方改变决定,可校方不予理睬。于是全班同学罢课一周,以示抗议。校方却大为恼火,又开除了5名学生。
这引起了学生更大的不满,张太雷和瞿秋白也对被开除的学生表示同情和声援,向校方提出意见,要求校方收回开除学生的决定。
但是,校方为了教训学生,杀一儆百,放假前贴出告示:“某班近起风潮,张复(张太雷)、瞿爽(瞿秋白)素行不谨与李某相似,如不悔改,下期毋庸来校。”
张复、瞿爽是张太雷、瞿秋白在常州府中学堂读书时所用的名字。张太雷和瞿秋白起初还不相信,等看了布告后,才相信校方竟如此对待他们。难道仅仅是同情李子宽他们的遭遇就要受到如此重的处罚吗?两人既感到十分气愤,又感到十分屈辱。
当时的常州府中学堂有一项制度,对学生实行淘汰制,每年期终考试后,对成绩不好的学生要出个告示,公布名单,“下期毋庸来校”。现在校方贴出这样的告示,显然是把他们与淘汰的差生相提并论,这让血气方刚的少年怎能不感到屈辱和气愤!
张太雷不堪无辜受辱,顿时一股热血冲上脑门,向校方表示自动辍学,下学期不再来这儿读书。
只差半年就能读完中学的全部课程,这虽然非常可惜,但是张太雷宁可不要毕业证书,也要坚持自己的人格不能受辱,毅然离校。张太雷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品格由此可见一斑。
丰富多彩的中学生活提前结束了,还以这样不甚愉快的方式结束,这让张太雷觉得辜负了自己含辛茹苦的母亲和无私奉献的姐姐,同时也对不住资助自己读书的亲友。
背负着这样的心理负担,张太雷决定另投他校,一来可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二来也可以抚慰亲友。
这年7月,他听说北京大学招收预科生,欣喜若狂,赶紧找瞿秋白和李子宽商量报考北京大学。瞿秋白因为家境贫寒,无力筹措学费放弃了,最后张太雷和李子宽决定一同报考北大。
当时北大在上海设有考场,两人相约同车去上海北大预科考场参加考试。凭着良好的中学基础,两人顺利通过考试,张太雷选择了北大法科预科,李子宽考入了北大政治系。
北大,这两个字的魔力相信每个读书人都深有体会,也是中国万千人心中最大的梦想。张太雷能考上这样的大学真是令家人和亲友无上光荣。
张绍曾等几位长辈商量决定由族人资助他上大学,很快大家就凑足了各种费用。这对家境贫困的张太雷来说,真是雪中送炭,旱时降雨。
张太雷怀着求学报国、强国兴邦的情怀北上求学了。
此时他的心情和毛泽东当年离开韶关时一样,“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踌躇满志的张太雷开始了新的求学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