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的家教家风
家教家风对人生的影响潜移默化。周恩来曾说:“一个人的幼年所受的影响,往往在他的思想上、生活作风上长期存在。” 张氏家族传到张太雷祖父这一代时已放弃经商,登科入仕,但大多为一般文官或虚职。后又因战火频仍,张氏家族中不少人被害,“仁让堂”被部分损坏,家产大半被毁,从此日渐衰落。
张太雷的父亲张亮采是个秀才,但未得到实职,既没有官俸的经济来源,也没有其他谋生的手段,不得不寄居在岳父薛锦元家里。
寄人篱下,斯文扫地,尽管岳父宽爱,妻子贤惠,但张亮采终究郁郁寡合,心生沧桑。
张太雷的出生让张亮采欣喜不已,立觉希望满怀,前途光明可见。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倾其全力来培养儿子和女儿,把自己平生所学传授给一双儿女,希望两个孩子学有所成,各有建树。
张亮采满腹诗书,亲自教子女读书写字。传统的启蒙读物比如《三字经》《神童诗》《百家姓》等,都是他教子女的教科书,并亲自写字让孩子临摹。昏黄的灯光下,父子三人伏在桌子上写写画画、读读背背,勤勉刻苦。他对子女的教育很注意教学的方法,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幼时的张太雷在其外祖父怀中
张亮采等两个孩子认识了很多字后,就开始教他们背诵唐诗、宋词,然后又教他们算术、地理、天文等等学科的知识,深入浅出,系统又灵活,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父亲告诉儿女这两句诗要时时牢记,并且努力去做。
张亮采不仅教孩子书本上的知识,还注重孩子人格方面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让他们从小就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使他们能够自觉、努力地学习,彼此督促,互相帮助。
也许张亮采由于自我知识的局限,不能教给孩子各种各样的知识,但他对张太雷的品德教育,以及让他养成了勤奋好学、自我监督等等好的习惯,这对于张太雷一生的成长来说都非常重要。
张亮采觉得读书是他们家重振祖业的最好出路,因而告诫自己的一儿一女要牢记张氏家族的传统家风:喜学敏思,谦下礼让。
在江西萍乡煤矿任职期间,张亮采每天下班回来后都耐心认真地辅导两个孩子的学业,给孩子们讲述各种见闻和掌故,如延陵季子、昭明太子的逸闻,苏东坡、王安石的事迹,等等。
那些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事迹是孩子们最爱听的内容,如明代民族英雄唐荆川的三片沙大捷,岳飞精忠报国的一腔赤子之心。
矿区的生活条件远没有常州好,张亮采担心孩子们的生活和教育受到影响,因而他竭其所能地丰富孩子们的精神生活,给孩子们讲述常州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介绍常州热闹的节日活动,这让孩子们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同时丰富了他们的童年生活。
尽管张太雷的母亲没读过多少书,无法亲自教孩子学习各种知识,但她深知丈夫的心愿,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丈夫上班的时候,她就亲自督促孩子复习功课,读书练字背古诗,默写张亮采教过的诗词。
有一天,母亲在为孩子纳鞋底,泰临、泰来像往常一样坐在母亲旁边温习功课,他们正在默写父亲教过的唐诗。
母亲对女儿说道:“泰临,把你默写的诗念给我听听。”
泰临轻声读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母亲为了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常常让两个孩子充当小先生,因此母亲又说:“我不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你给我讲讲吧。”
泰临一听马上站起来,煞有介事地一板一眼地讲道:“这首诗是唐朝的一个名叫李绅的诗人写的,意思是说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粮食。天下没有一块荒废不种的田地,农民辛辛苦苦地播种、浇灌、除草,秋天时收割,但是一年下来仍然要饿死。”
“你学得好,说得也对。”母亲夸奖泰临。
小泰来一听母亲夸奖姐姐,赶紧大声说:“妈妈,我也把默写的诗背给你听听好吗?”母亲闻言欣喜不已,高兴地说道:“你背吧!”
小泰来于是学着父亲念诗时的神情,摇头晃脑地用稚嫩的童声朗诵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小泰来不等母亲提问,又接着说道:“这也是李绅写的一首诗,名叫《悯农》。写的是夏天的大中午,烈日炎炎,骄阳似火,农民还在田里锄地,累得满头大汗,汗珠滚滚滴入泥土,非常辛苦的。农民种粮食这么辛苦,我们要爱惜每一粒粮食,吃饭时要把碗里的米饭吃干净,不要掉到地下。”
姐姐泰临又说道:“爸爸说李绅幼年时家里很穷,6岁时他的父亲就死了,靠母亲把他拉扯大,他很小就去给人家做工,看到农民头顶烈日,汗流浃背地在地里干活,心里颇有感触,就写了这首诗。”
母亲听了,连连点头,慈爱地看着两个孩子,并接着说道:“李绅写这首诗可不容易啊!当时正是三伏天,天气炎热,他不顾炎热,不怕蚊虫叮咬,把自己关在小屋里,经过三四天的思考,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才写成了这首只有20个字的诗。流传下来,很受欢迎,成为大家爱读的诗歌,大家都说这首诗是字字皆辛苦呢!你们也要像李绅那样敬重农民,尊重劳动,好好学习。”
正在这时,张亮采下班回来,听妻子讲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很高,而且学有所得,他非常高兴,夸赞道:“你们学习这样用功,以后会有出息的。”一分辛苦一分收获,皇天是不会辜负有心人的。
然而,生活往往跟善良的人捉迷藏开玩笑,工作条件的恶劣,加之生活的清贫,张亮采的身体每况愈下。1905年2月22日,张亮采染病去世,年仅37岁。
这无疑给张太雷一家带来了巨大的悲痛,当时张太雷还不到8岁。母亲薛氏带着儿女,扶着丈夫的灵柩返回常州,把丈夫安葬在武进县厚余乡马家村。
张亮采病逝后,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塌,生计顿时陷入更加艰难的困境。母子三人的生活就靠母亲四处揽活,缝缝补补,洗洗浆浆,获得一点微薄的收入。
一家三口寄住在张家坟堂屋里,一间小屋,一张床,一张供桌。这就是当时家里的生活条件,简单得都不能再简单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虽然家里生活很是艰难,但是母亲谨记丈夫的意愿,勉励儿子刻苦读书。张太雷也突然懂事了许多,自己每天认真读书写字。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勤勉向学、勤学苦练的家教与家风让张太雷受益匪浅,奠定了他一生的底色,也是他能匡扶社稷、引领时代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