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雷的业余时光
江苏常州有一公园,名为“红梅”公园,以其内有红梅阁而得名。红梅公园古老而美丽,多情而俊秀,诗情画意总相宜。
红梅阁和文笔塔是红梅公园标志性的建筑。
红梅阁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如今的红梅阁是清光绪年间重建的。阁高17米,砖木结构,分上下两层,飞檐双重,筑于2米高的土台上,造型壮丽,斗拱翘角,别具风格。整个建筑古朴厚重,气势雄伟,秀丽典雅。每到冬末春初之时,万树红梅齐放,人们或游园赏梅,或登楼眺望雪景,自有乐趣。
清代诗人赵翼曾如此称赞红梅阁的美景:“出郭寻春羽客家,红梅一树灿如霞。樵阳未即游仙去,先向瑶台扫落花。”
文笔塔修建于南朝齐梁年间,是常州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塔顶有一只重达1500千克的铜葫芦。据《武阳合志》载:“太平寺浮屠在邑东二里,地居异已,故呼为文笔峰,相传主邑中文教。”
《常州府志》载:“相传塔为郡中文笔峰,每祥光腾现,辙开巍鼎之先兆。” 这大概就是“文笔”的由来。
“红梅春晓”与“文笔夕照”是红梅公园最负盛名的好景致。
红梅公园是张太雷与伙伴们相约游玩嬉戏、攻读吟诗的常去之地。
春天来了,红梅怒放,张太雷、瞿秋白、李子宽和羊牧之等高高兴兴地走进了红梅公园。一墙之隔的天宁寺钟声悠悠,公园内愈加清幽而静谧。大家边走边欣赏,湖水清冽澄澈,山色青翠欲滴,红梅簇拥的阁楼愈发秀丽典雅。赏心悦目的景色让这群少年欢呼雀跃,说说笑笑,谈古论今,好不痛快!
不知不觉他们就来到了红梅阁后面的大花园,这里古木参天,藤蔓缠绕,座屋三间,掩映其中,名为“古春轩”。住在这里的老道人看见他们来了,还热情地招呼他们喝茶,带他们看自己养的仙鹤,怡情怡性,孩子们非常高兴快乐。
最让他们惊喜的是老道人还给他们绘声绘色地讲了红梅阁的一段传说。
相传元朝的时候,常州府有一位主管刑事的官员叫龚子彬。有一天,他外出回来,又饥又渴,却看到桌上没有饭菜,以为婢女还没有做饭,就怒气冲冲地狠打了婢女一巴掌,不料出手过重,误打在她的脑袋上,致使婢女死了。
龚子彬到了厨房才发现饭菜已经做好了,婢女是怕老爷回来晚了饭菜凉了,所以放在锅里没拿出来。龚子彬不由得悔恨万分,一时感慨道:“此间积案如山,焉知无枉乎?”于是,一把大火烧掉了全部案卷,然后到常州府台自首。常州刺史将他流放到云南。
第二天,龚子彬被押解去云南,刚出城门,遇见一老翁。老翁送给他一根竹鞭,让他闭上眼睛,将竹鞭骑在胯下。顿时龚子彬感到耳边生风,脚底生云。等他睁开双眼一看,他已经来到了云南,这里红梅开得正盛。
云南官员见龚子彬有神相助,也动了恻隐之心,将他放回了常州。龚子彬非常高兴,在路边折了一枝梅花,骑上竹鞭,回到了常州。他把那支梅花插在了如今的红梅阁旁边。
很快,那里就长出了一大片红梅树。后人根据这个传说建了一座阁楼,名曰红梅阁。
张太雷等人听得如醉如痴,心驰神往,瞿秋白后来还作诗记述这段情景。
湖光山色,亭台楼榭,莺歌燕舞,暮鼓晨钟,江山如此多娇,引得少年诗歌酬唱,吹箫互答,言志抒情。
这天,秋高气爽,张太雷、瞿秋白等人来到文笔塔,不一会儿就登上了高高的塔顶。他们凭栏远眺,顿觉心胸豁然开朗,常州城内外尽收眼底。西望城中,屋宇鳞次栉比,黑白相间;北望郊外,良田千顷,正待收获的稻穗一片金黄;东望村落,庭院稀疏,树木姹紫嫣红;南望运河,似青绫缠绕,蜿蜒东去。这一幅幅的景象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
他们抬头看到东面拱门上挂着一块小匾额,上面题写着“上出重霄”,瞿秋白说道:“这是王勃所写的《滕王阁序》中的句子:‘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我们今天登临此塔,上仰苍天,下俯大地,也算是上出重霄,下临无地,飘飘欲仙了!”
李子宽诗意大发,吟咏起杜甫的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张太雷也引发了诗兴,说道:“我记得洪吉亮写过一首吟咏文笔塔的诗‘偶踏城东路,孤僧为煮茶。因登七层塔,看了一城花。’他站在文笔塔上,好景尽收眼底,似看见全城都是花,把常州写得如此之美。”
就在这时,张太雷看到了离这不远的舣舟亭,说:“走,咱们再去那玩一会儿。”
舣舟亭位于常州东郊古运河的东边,是当年苏东坡先后11次乘船途经常州时在此处系舟,后人为纪念苏东坡,便在此建了一座亭子,名曰舣舟亭,并以此亭为名在亭周围建了一个公园,现在名为东坡公园。
张太雷、瞿秋白等人刚进入园门,一股浓郁的桂花清香便扑面而来,让人顿觉神清气爽。
他们来到半山坡上的舣舟亭,大运河缓缓地流淌着,刚坐了下来,吴南如触景感怀大声地朗诵起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家不约而同地与他齐声背诵起这首不朽的佳作:“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瞿秋白又起一诗,“浩浩长江起沧海,纷纷过客似浮萍。”
张太雷吟咏道:“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
这真是“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