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201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上海不仅与全国一样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而且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很多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其中有不少还具有首创性。因此,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指示精神,回顾、梳理和总结好上海在全国改革开放中的首创案例,对上海乃至全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为此,我们组织力量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整理和分析研究,以“全国首创”为标准,精选汇编了本书的100项上海首创案例,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尽量将其历史背景、发展成就展现出来,并且关注这些首创案例对全国产生的示范效应和带动影响。也就是说,不仅要求是上海首创,也更加看重其首创的价值与生命力;不仅要服务上海,更要服务全国。
万丈高楼平地起,上海是如何从新中国的工业重镇转型成为“向卓越的全球城市迈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如何从改革开放的“后卫”变成“前锋”,我相信本书的每一篇案例,都是过往时代一个很好的注脚。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回首过去走过的峥嵘岁月,我相信,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回顾过往40年,上海改革开放的进程大致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大致每10年为一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上海与全国一样开始实施改革开放,但更重要的角色是为全国改革开放大局担当“后卫”。当时,由于历史欠账太多,体制僵化矛盾突出,改革开放面临不少困难,对此,上海拿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胆气,动足脑筋化解问题,群策群力攻坚克难,使得改革开放走出了一些新路。例如,通过土地批租,解决了改革开放“第一笔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可以说,这一个阶段对上海来说十分重要,今天关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想法从当时就已经开始在酝酿。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在这个阶段,以浦东开发开放成为一个重要标志,上海也从“后卫”走到了“前锋”位置。在设立浦东新区时,提出了浦东浦西的“东西联动”发展战略,从而使得今天的浦东和浦西,相得益彰,共同精彩。一批新的国家级开发区应运而生,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极;一批金融要素市场开始在浦东陆家嘴集聚,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第三个阶段,是2000—2010年。在这个阶段,得益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两件大事,上海紧紧抓住重大机遇,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其中,2005年12月10日洋山深水港的顺利开港,直接推动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并且使得上海港成为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一名。而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又直接推动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城市社会治理水平,以及上海的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
第四个阶段,是2010年至今。在这一阶段,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就是坚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其间,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创建以及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新举措,不仅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而且很多先行先试的改革开放成功经验,已经复制推广到了全国。 由此可见,如今的上海,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总体要求,正在脚踏实地,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奋力前行。
展望未来,上海的发展目标十分清晰。到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到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到2050年,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从近处讲,上海按照中央对上海提出的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三个服务”要求,充分发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强大的带动辐射作用;从远处讲,上海还要继续积蓄力量和提升能力,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更好地在全球配置资源,参与国际竞争,以及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站在新时代,面对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创造新辉煌。上海将以过往一样的胆气和魄力,一样的智慧与赤诚,解放思想,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在未来打造更多的“上海首创”案例,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面向全球、面向未来,不断增强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为全国提供“上海经验”,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
在本书的编纂过程中,一是限于篇幅的原因,很遗憾的是还有很多上海的首创案例,不能在本书中一一列出,但是,读者仍然还可以通过其他媒体的一些记载中找到这些历史资料。二是为完成本书的编纂工作,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博士生和硕士生组成了一个专门团队,其中,博士生邵晓翀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和协调作用,参与了案例选择、稿件落实、初稿审核的全过程;博士生林之豪,硕士生王宇佳、杨朝舜、邓郴宜、石蓉、池秋月、吴晗、高怡彬等承担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和编纂工作,为此,对这些研究生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三是要感谢所有记录这100项首创案例的原作者们,为我们编纂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张兆安
201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