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全国第一个地方电子口岸:上海电子口岸
上海电子口岸于2005年由海关总署与上海市政府牵头,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和上海海关合作共建。本着“统一品牌、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标准”的“三统一”原则,以“政府推动、企业运作、市场化经营”模式运营。通过完整的市场化运作过程,整合了原上海市EDI中心、上海港航EDI中心和上海经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的业务、市场和客户资源,以及强大的技术和管理团队,组建上海亿通公司作为具体建设运营单位,负责上海电子口岸平台、上海港航EDI中心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实体。
平台信息服务系统数量84个,贯穿“贸易”“监管”“物流”“支付”四大业务环节,开发了一批创新性应用项目,为上海大口岸、大外贸、大通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平台网络连接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检、交通港口等主要口岸监管单位。平台服务企业数量10万家,平台处理单证种类218种,平台年单证年处理总量1.9亿个,平台年支付交易量1.1亿元。
基础平台及监管应用建设,通过地方政府财力资金及专项资金安排,增值应用建设通过市场化收费筹集,平台运维费用通过市场化收费筹集。
一、历史演变
我国在进入21世纪后,国务院有关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地方的电子口岸建设工作。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就加快部市合作,推动地方电子口岸先后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随着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步伐的加快,从城市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也对口岸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增强上海城市口岸的执法监管能力,提高城市口岸通关效率,为上海及周边辐射地区营造良好的贸易投资软环境,上海在成功实施“大通关”的基础上开始设想电子口岸建设的启动工作。
同时,上海电子口岸建设的实施工作也引起了市委、市政府对口岸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时任上海市长韩正与副市长周禹鹏于2003年7月分别带队,专程前去北京海关总署和质监总局拜访并与相关领导会谈,争取寻求中央部委对上海“大通关”及相关平台建设的指导与支持。当时,韩正还就“一单两报”项目特地做了批示,周禹鹏曾前往亿通公司调研,还多次听取有关部门关于“大通关”及相关平台建设工作进度的汇报,据此部署相关工作。2004年1月7日,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杨雄与时任海关总署副署长李克农在上海进行专题会谈,会议围绕“统一品牌、统一认证、统一标准”下的“三个统一”原则,双方就这些原则达成一致,合作建设上海电子口岸。经过多方多轮的沟通,上海电子口岸建设以“大通关”作为基础,口岸的启动建设工作的思路和框架基本得到明确。
2004年10月25日,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杨雄与时任海关总署副署长李克农共同签署《关于建设上海电子口岸的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并为上海电子口岸正式揭牌,上海电子口岸成为全国第一个实体运行的地方电子口岸。随后,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上海市信息委和上海海关又共同签署了《关于共同建设上海电子口岸的合作协议书》(以下简称《协议书》),将合作的建设内容更加细化,加以明确。根据《备忘录》与《协议书》两份文件的精神,海关总署与上海市政府联合,共同建设上海电子口岸。按照“集约化、规模化、开放性”的建设模式,以“大通关”平台为基础,对与大通关和口岸物流相关的信息进行整合的上海电子口岸建设工作由上海市政府牵头带领,各口岸建设相关单位共同参与进来。由于电子口岸建设牵涉的部门较多,其中涉及的环节也比较复杂,相应需要协调的事项也很多,口岸建设成功的关键即在于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以及形成多方合力的良好合作机制。由此,上海市政府和海关总署根据上海口岸业务特点和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于2005年共同成立了上海电子口岸建设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协调机构——上海电子口岸建设联席会议,从而确立了部市合作、联合共建上海电子口岸的工作机制。联席会议的召集人由时任上海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和时任海关总署分管副署长共同担任,成员单位涉及众多,包括了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上海市口岸办、上海海关、上海检验检疫局等口岸管理部门以及市发展改革委、市信息委等相关单位。
如今,满足电子口岸要求的信息化功能性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已经建立,信息交换网络覆盖了各个海港、空港和所有特殊监管区域,以及航运、通关企业和主要的口岸管理部门。上海电子口岸平台上运行的项目类型多样,聚集了三大类重点应用项目类型:加工贸易和保税类电子化项目、海港和空港业务电子化项目和税费电子化支付项目,并且已基本形成了贯穿四大作业环节——交易、监管、物流和支付环节的口岸通关物流服务功能体系。
二、积极效应
上海电子口岸建设,不仅大大提升了通关效率,而且对全国的口岸建设也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一)大幅提升通关服务和监管效率
上海电子口岸的信息化建设大幅提升了口岸的通关服务和监管工作效率,以口岸的特殊区域监管为例,在联网监管系统投入使用之后,加工区内的企业账册备案时间从几天缩短到了几小时,报关时间也从几小时缩短至几十分钟。外高桥保税区和各出口加工区间的货物调拨也由过去需要最少1天,最多2天的时长缩短至40分钟左右即可,各项审批环节仅需短短几分钟就可完成。各个流程的缩短使得企业在进出口环节的非制造性贸易成本平均降低了20%~30%。
(二)助推创新型、规模性突出的重点应用项目孵化
上海电子口岸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创新和突破精神,推动了一批创新型、规模性均很突出的重点应用项目的孵化。例如,在海运业务实现电子化方面,在全国首先开发了提货单电子化系统,实现了舱单提前传输以及海关和检验检疫部分工作的前置,同时把电子提货单同一时间发送给多方机构,包括海关、检验检疫、理货、陆地管理、货船公司或货船公司代理、码头等,电子签章代替了过去各部门繁琐冗长的纸面盖章流程。另外,还在空运业务电子化方面也作为领头示范,率先移植推广了空运快件管理系统。
(三)推动我国外贸物流持续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外贸出口的持续增长,对我国口岸物流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推动了口岸物流高速发展。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对外贸易总额不断增加,表明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而作为进出口贸易的总枢纽,即口岸建设,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业也在逐渐增加,逐渐成为港口发展的引擎结构。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其口岸建设实现电子化、信息化在为其他城市起到示范效应外,也为推动我国外贸物流的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为全国各地电子口岸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
作为全国建设最早的地方电子口岸,上海为全国各地的口岸建设工作起到了指导与示范带头作用,在多项口岸业务的信息化、电子化方面率先开发了相关业务电子化系统,也为全国各地电子口岸的建设扫清了诸多技术上的障碍,同时还开启了部市合作共同建设信息化口岸的工作机制,为推进我国各地口岸实现电子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及功能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