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一、什么是为民

习近平:

清代郑板桥,以画家、文学家著称于世,长期在河南范县、山东潍县担任知县。他重视农桑、赈济灾民,案无留牍、室无贿赂、清正廉明,深得百姓拥戴,其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成为千古流传的爱民心声。

picture

总书记原声1

主持人康辉:

刚刚总书记的这段讲话,是他在2014年5月9日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县委常委班子的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时候,讲到的一段话。就是在这次讲话当中,总书记引用了清代的郑板桥的一首诗。这首诗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喜欢的一首诗,所以他在很多场合都引用过。为什么这首诗会让总书记如此地重视,这首诗当中体现的是怎样的一种爱民和为民的心声呢?接下来我们请出本期节目的经典释义人,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大家做讲解。

picture

王立群

经典释义人王立群:

郑板桥是清代的著名诗人、学者、画家。总书记所引的这首诗,是郑板桥在山东潍县担任知县的时候所写的。这个诗的题目比较长,题目叫《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潍县”是他工作的地方,就是今天山东的潍坊。“署中”就是县令在县政府的办公地点。“画竹”是因为郑板桥本身就是一个著名的画家,而且特别喜欢画竹子,所以他画了一个《风竹图》。在这个《风竹图》上,他题了一首诗,这种诗古代叫题画诗。“呈”是呈送。“年伯”是当时的一个说法。什么叫年伯呢?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说,同一年科考考中的人,这些人的长辈叫年伯;第二种说法呢,就是说自己的父辈,当年考中进士了,那么自己的父辈同榜的进士也叫年伯。“包”是这个巡抚的姓,他姓包。这个“大”是个敬称。“中丞”是个职官,在清代是指巡抚一类的官。最后的“括”是他的名字,叫包括。所以郑板桥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包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在衙中,官府之中,听见外面的萧萧的竹声,萧萧形容竹声的。“疑是民间疾苦声”,“疑是”,用得非常妙。好像我听到的是民间的百姓的呻吟之声。“些小吾曹州县吏”,我们这些地方上的州县小吏。

最后一句,“一枝一叶总关情”,是说这个外面的这些竹子,无论哪一枝哪一叶,都关乎着我的感情。

郑板桥写这首诗的时候,潍县正在闹大灾。怎么解决当时灾民的生活问题呢?他搞基建、搞土建,让老百姓、灾民参加土建。你来这儿干活,我就给你钱,就管你饭,解决灾民的这个没有粮食吃的问题,所以郑板桥这首诗表达了他非常深切的爱民之情。

主持人康辉:

谢谢王立群教授的讲解。王立群教授的讲解,让我们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书记浓厚的为民情怀,你从他的话语,从他的眼神当中都能够体会到。这种深沉的为民情怀,又来自于哪里呢?习近平总书记经常会回忆起,他在陕北梁家河那七年知青岁月,他曾经这样说,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那么总书记说的这个大学问到底是什么?教给他这些大学问的又是谁?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和梁家河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我们继续请思想解读人郭建宁教授为大家解读。

思想解读人郭建宁:

首先,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什么是为民?为民就要把老百姓的冷暖时刻挂在心头,以人民为中心。

我看过一段关于总书记在梁家河的采访。他是这样说的,在我这一生中,我觉得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两种人:一种就是革命老前辈。还有一种,就是我那陕北老乡。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陕西延川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他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那时候我离开了梁家河,人虽然走了,但是我的心留在那里。那时候我就想,以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那是1974年,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修建了当时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后来呢,又陆续地修建了42个沼气池。这就为当地老百姓的照明做饭排忧解难,解决了大问题。这个沼气池反响很好、效果很好。这是习近平同志为当地老百姓办的许多实事其中之一。那么习近平总书记和梁家河到底有怎样的血脉联系?背后还有哪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和细节?这些问题应该说梁家河的老乡最有发言权。

主持人康辉:今天我们在节目现场,就特别请到了梁家河的一位村民,张卫庞张大爷。我们掌声欢迎他。

张大爷,您好,请。

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当年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时候,有将近一年的时间,是在张卫庞张大爷家搭伙的。现在的年轻朋友可能不知道什么叫搭伙,搭伙就是把饭钱交到张大爷家里,然后每天一个锅里吃饭。张大爷跟我们年轻的朋友讲一讲,当年总书记怎么开始到您家去搭伙的?

picture

张卫庞

嘉宾张卫庞:他每个月拿40斤粮,粮食都搁我们家,就跟我们家一块儿吃饭。将近吃了一年,吃到1975年上清华大学为止。

主持人康辉:总书记当时去上大学的时候,村里的人特别舍不得他。

嘉宾张卫庞:舍不得他。

主持人康辉:全村人都去送他。您是那几个送他到县城的年轻后生之一。

嘉宾张卫庞:因为总书记在梁家河当党支部书记的时候,他对梁家河做了很多的好事,给农民带来了很多幸福的事情,所以的话,农民都不想叫他走。就在照相馆,延川县一个照相馆照张相。14个人,是你三毛、他五毛。

主持人康辉:大家凑钱拍的这么张照片。

嘉宾张卫庞:凑的五块多钱,照这个相。

主持人康辉:那时候真年轻。

嘉宾张卫庞:27岁。

主持人康辉:四十几年过去了,大爷,后来您和总书记又见过面吗?

嘉宾张卫庞:后来见过,总书记1993年回来过一回。

主持人康辉:后来又见过一次。

嘉宾张卫庞:2015年,他又回来了一次。

主持人康辉:他跟您都聊什么了?

嘉宾张卫庞:张卫庞,你收入在哪儿?关心收入,我现在有十亩果园,我的果园就是收入。张卫庞,那你发了吧,那就去看你的果园吧。

他跟过去比没有变,再糙的饭他都能咽得下,再穷的老百姓他都看得起。现在还是这个样。

主持人康辉:再糙的饭他都咽得下,再穷的人他都看得起,一直都没变。

嘉宾张卫庞:一直就没变。

主持人康辉:所以总书记和梁家河,这样一种深厚的渊源,也就奠定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直到今天,还和梁家河的乡亲、梁家河的人民,有着这样的一种血肉联系。所以我们也衷心地祝愿我们梁家河,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所有梁家河的乡亲,也能像总书记希望的那样,和您一样都能发了。

嘉宾张卫庞:一个发不行,要大家发了才算发了,才算共同致富。

主持人康辉:没错没错。谢谢您,谢谢!确实,四十多年过去了。无论是做梁家河的支书,还是做党的总书记、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都没有变,他始终是黄土地的儿子。那么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还有哪些重要的论述呢?我们再一起来看一段短片。

下一章

复制

评论内容

评论时间

登录

加入书架

批注

保存

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有的都只是拼尽一生的力气去活着的人生,也许在生命的尽头,每个人都发现变成了自己不曾想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有的都只是拼尽一生的力气去活着的人生,也许在生命的尽头,每个人都发现变成了自己不曾想…

logo

掌阅AI阅读助手

掌阅AI阅读助手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海量优质出版物融合,构建出卓越的语义理解、内容总结和信息抽取能力,意在帮助用户更高效的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使用知识。

知道了

5.17%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语音朗读

字体

笔记

  • 护眼

    翻页方式

    覆盖
    滑动

    行间距

字体选择

细字体

字体设置

系统默认

细字体

加粗字体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中共中央宣传部

共50章
努力加载中...
目录
编辑
回复
删除
复制
取消
暂无划线,阅读页面长按可添加
暂无批注,阅读页面长按可添加
暂无书签
划线
批注
书签
编辑
回复
删除
复制
取消
大图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阅读原文
目录 共50章
00:00
00:00/
--:--
倍速: 1
定时播放
儒雅青年
倍数设置
重置
0.52.0
标准
1.0
定时播放
关闭定时
15分钟
30分钟
60分钟
90分钟
播完本集
语音朗读
儒雅青年
温柔淑女
阳光青年
小萝莉
智慧老者
慈爱姥姥
目录
共5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