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近平一向都严格自律”

近平时时处处都在为群众谋利,他自己的生活却特别简朴。我到省里工作以后,他到石家庄来看我,我们从来没有上过一次饭店。快到中午的时候,十一点半左右,他就走了。正定离石家庄也就半个小时的路程,他回到正定正好吃午饭。

采访对象: 王幼辉,1934年11月生,江苏丹阳人,九三学社成员。1981年任正定县副县长。1983年任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后任河北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2003年退休。

采访组: 邱然 陈思 黄珊

采访日期: 2017年2月27日

采访地点: 石家庄市王幼辉家中

采访组:王幼辉同志,您好!您大学毕业后就在正定县工作了,习近平同志1982年来正定工作的时候,您任副县长,应该是正定最早接触并与他相识的同志之一吧?

王幼辉: 是的,我1957年大学毕业后来正定县工作。近平1982年初来到正定的时候,我是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确实算是和他认识比较早的同事。到现在,我还记得第一次和他见面的情景。

那一天,我正在石家庄地区英语学习班学习,县里给我打来电话,叫我马上回去开会。回去以后,我们县领导和地区的领导都坐在一个会议室,谈一个技术引进的事情。进了会议室,我就发现有一个“当兵的”坐在我对面。他年纪不大,一身旧军装,穿得很土,脚上穿个大头鞋,活像个部队炊事班的班长。我很奇怪,怎么有个当兵的来参加我们的会议?

我就问坐在我旁边的地区徐副专员:“那个当兵的是谁呀?”

徐副专员说:“这是习仲勋同志的儿子习近平,到你们县来当副书记。”我恍然大悟:哦,原来这个“当兵的”就是习近平。

近平当时任县委副书记,在工作上受县委冯国强书记的领导。我们县领导班子的同志知道近平是大干部的儿子后,当时有一位副县长就说:“中央大官的子弟,我们怎么相处?”

近平自己很注意,他不希望因为这个和大家产生隔阂。在正定,那时候领导干部和普通干部共用一个食堂,我们在食堂打饭,不管职务大小,都按照先来后到排队,打完饭以后,大家就在院里的大石灰板上吃饭,蹲着吃,边吃边聊,哪个干部都不搞特殊。近平从中央军委办公厅到正定来,“入乡随俗”,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一片。

从那次见面以后,我们在一起工作,很快也就熟悉了。近平刚到正定的时候不满29岁,我比他大十几岁。虽然年纪相差很大,但我们思想上比较一致,平时很谈得来。

1983年,我到省里以后,冯书记也调到地区工作,近平担任县委书记。他是正定县的第十任县委书记,也是最年轻、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任县委书记。

虽然年纪轻轻就当了这么重要的官,但我从来没有见他发过火,也从来没有见他跟谁拍过桌子、瞪过眼睛,他一向都非常和气,平易近人,这让同志们都感到很亲切。他本来就是这么一个人,从来就是这个样子。跟他在一起相处,我从不觉得拘束。

有一次开会,我跟省委组织部的一位同志聊天,他跟我讲,习近平刚决定从中央机关到正定来的时候,本来想从基层干起,当个公社党委书记,但当时省委组织部考虑到,从中央下来的干部安排得太低也不行,就让他当正定县委副书记了。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刚来正定的时候,分管哪些工作?请谈一谈他刚接手工作时,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

王幼辉: 近平到正定以后,精神文明建设是他分管的工作内容之一。在这方面,他干了很多实事,其中之一就是公路治理问题。

正定县是个交通四通八达的地方,从这里到无极、石家庄、沧州,公路上来往的车辆很多,但是那时的公路非常脏乱差。社员经常在公路上占地堆粪、晒麦子,汽车就只好绕着走。还有人为了铺设管子浇地,就在公路上挖沟。路边的私搭乱建也很严重,有很多破破烂烂的小棚子、小店,缺乏管理。还有,路边的树木也被人盗伐了不少。公路疏于治理,长期处于这种乱象,由此导致的交通事故很多。

1983年12月23日,习近平在正定县城东门里与军民一起打扫卫生。

近平为了抓好公路治理,动员各个部门,包括农业、商业、公安等系统,督促四大班子齐抓共管。他持续抓了一年多,公路上的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一直持续很多年脏乱差的公路,近平一来总算给弄干净了。

采访组:您当时是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对于农业大县正定来说,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应该是县里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同志当年和您一起配合工作的时候一定很多吧?

王幼辉: 是的,我们两个工作上配合很多,经常在一起谈工作,也经常一起下乡。正定县当时有25个公社、220多个大队,近平对我说:“你在正定待了那么长时间,又是学农的,肯定跑遍全县了。”我确实对情况比较熟悉,所以近平下乡,就经常和我结伴同行。

县委当时有吉普车,但近平跟我讲:“咱们还是骑自行车下去好,这样可以多看看。”

这样,我们平时基本都是骑自行车下乡。出发前,近平嘱咐我说:“咱们下去,你还是不要提我父亲的名字,就说我是复员军人,来当副书记就行了。”

近平当时考虑到,工作是工作,和个人背景是两码事。实实在在干好手头的工作是最重要的,如果工作做得不咋样,别人知道自己是高干子弟,反而会看低自己。

我们骑自行车下乡,随走随看,主要是看庄稼长势。到了公社,就向公社抓生产的主任了解情况;到了大队,就向大队抓生产的干部了解情况。近平在乡下调查的时候,除了问生产以外,还经常问社员家里的情况。他很喜欢和老百姓聊一些家常话,大家都觉得他这个人很随和,很亲切。后来,据当时县委分管农业的副书记闫书章告诉我,近平在正定短短3年内,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全县所有公社、所有大队。

我们一般在公社吃饭。近平很自律,到了大队,他都会吃“派饭”,吃完之后抹抹嘴,说声“谢谢”,按照规定交半斤粮票,再交1毛5分钱。下午继续走乡串村工作。

有一次,我们到东权城公社下乡,吃饭时,有5个公社书记,还有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那天的菜也很简单,有一盘猪耳朵、一盘拌豆腐,这么多人吃这两个菜。主食就是一人一碗面条。东权城公社书记还拿出一瓶酒来给大家喝,近平一口也没喝。吃完饭以后,近平自掏腰包请客,拿出10块钱给了那位公社书记。公社书记笑笑说:“这些饭哪里用得着10块钱?我还倒赚几块钱。”

采访者:请您具体讲一讲,习近平同志当年是怎样摘掉正定“高产穷县”帽子的?

王幼辉: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基本上我们全县的领导干部以及20多个公社书记都抓农业工作,“单打一”。至少我参加的多数会议,主题就是农业。我本人是专抓农业的,在正定县工作了26年。值得自豪的是,我们正定的农业,在全省都是出了名的。

我们正定县有45万人,种了30万亩粮食。那个时候,省里提出“500斤过黄河,800斤跨长江”。我们是全省第一个“跨长江”的县,还写了一本《渡江记》的小册子。

那时候正定在全省是非常有名的高产县,大家都到我们这里来学习。可实际情况怎么样呢?人们生活水平并没有什么提高。永安公社的三角村是正定县“农业学大寨”的典型,村干部给我说:“幼辉,你别看我们高产,村里有的户还要到无极县买山药干吃。”

我听后大吃一惊:“还要到无极县买山药干吃?咱们的粮食不够吃啊?”

他说:“都上交了,上交的太多了。”

我们30万亩的土地种粮食,总产量是2.4亿斤,亩产是800斤。这2.4亿的产量,要上交7600万斤,剩下1亿6400万斤再分给老百姓,每人不到400斤。这些粮食,还是原粮,是带壳称的,而且就这些粮食,除了人吃还要喂马,还要留下一年的种子,社员的口粮的确不多。近平说,正定是“高产穷县”。这话虽然不好听,但说的却是实情。他很直接地提出来,这个上交数量不合理,老百姓负担太重。

1983年4月,习近平(前排右二)陪同河北省委领导在正定调研。

他向省里领导提意见说:“我们是‘跨长江’的第一个县,但是我们老百姓吃饭还成问题呢!”后来,上级领导经过调查研究,感到正定确实是上交太多了。考虑到正定的实际情况,决定给减掉2800万斤。这样,我们人均一下子多了不少,老百姓吃饭问题就比过去好了不少。

群众拍手称快,夸赞说:“到底是北京来的干部,近平这小伙子魄力真大!”其实,农民负担过重的情况,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同志并不是不知道,但别的干部没有这个胆量向上级反映,近平就敢,这就表现了他实事求是和敢于为群众担当的精神。

采访组:刚才您讲到,初次见到习近平同志的时候,他穿着一身旧军装,很“土”,那么他平时的生活都是这样简朴吗?

王幼辉: 近平时时处处都在为群众谋利,他自己的生活却特别简朴。我到省里工作以后,他到石家庄来看我,我们从来没有上过一次饭店。快到中午的时候,11点半左右,他就走了。正定离石家庄也就半个小时的路程,他回到正定正好吃午饭。

其实我完全可以领他在省政府招待所吃饭,但他到点准走,不愿意给我添麻烦,我也从不留他,老朋友之间没必要那么客气。但我到正定去,他就留我吃饭了。有一次,我到正定去看他,快到中午了,他说:“你今天在这里吃饭吧。”

当时,近平已经是县委书记,我是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但他没有给我们开小灶。他自己掏钱买了一个鱼罐头、一个牛肉罐头,又抓了两把米,放在一个很小的铝锅里,用煤油炉蒸米饭。那个锅很小,最后蒸出来就是每人一碗饭。他对我说:“就这些啊,多了就没有了。”没有汤,我们就一人倒了一杯白开水喝。不过,这顿饭我们还是吃得很开心。其实,他是县委书记,完全可以叫伙房给我们做个饭,但他不愿意搞特殊化。

县里的生活确实很艰苦。1983年,近平有一次到石家庄办事,办完事来找我,他发现我房间里有个卫生间,卫生间里还有个澡盆子(因为我这个住处本来就是招待所改建的)。他就对我说:“我想洗个澡。”

我当时有点为难,因为这里不是天天有热水,每逢星期二和星期五才有热水,但这天恰好不是。后来,我就想了个办法,先把澡盆洗干净,然后用脸盆到隔壁的茶炉房去端热水,连端了6盆热水,把茶炉里的热水全放完了,然后再兑些凉水。

搞好了洗澡水,我对近平说:“你当心不要把塞子踢掉,要不水都放走了,你可就洗不成澡了。”

接下来,近平就“舒舒服服”洗了个澡,洗完以后说:“真舒服啊!”

那个时候,正定的条件很艰苦,县委、县政府都没有洗澡的地方。近平是县委书记,完全可以到招待所去洗澡,但他不搞这种特殊化,他一向都很严格自律。他说,天热了,就在办公室里用热水擦擦身。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那次到石家庄是办什么事?找您又是因为什么?

王幼辉: 他那次到石家庄来,是为正定县建造荣国府的事,找我也是商量这件事。通过抓旅游建设促进正定发展的思路,在近平当县委副书记时就已经成型了。当时别的人并没有这种想法,只有他站得高看得远。实际上,正定县的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我还在正定工作时,近平就跟我谈过,正定有那么多古寺,还有那么多宝塔,为什么不利用起来发展旅游呢?

有了这个思路,近平首先考虑的是把这些文物古迹保护好,其次才是旅游收入的问题。如果这两者有冲突,他首先还是侧重于文物保护工作。

有一次,我们到隆兴寺去,他看见一块碑,上面刻有朱熹题写的“容膝”两字,拓一次碑收5块钱。旁边还有一块隋碑,因为年头太长了,很多地方已经风化了。近平说:“以后不能拓碑了,要把朱熹的题字碑封存起来保护好,那块隋碑也封存起来,可以刻一个仿制的碑。”现在立在大殿右边的那块隋碑,就是按近平的指示仿制的。

1983年,他任县委书记后,正好来了一个机会——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要拍摄《红楼梦》连续剧。近平通过做工作,争取到剧组的很大一部分镜头在正定县拍摄。剧组原计划搭建一个临时拍摄基地,拍完了戏一拆了事。后来,近平决定建一个永久性的荣国府,还要建荣宁一条街,这样正定以后就可以借此发展旅游事业。

近平就和我讨论,荣国府建好了,《红楼梦》拍完之后,如何再利用这些房子的问题。当时他跟我说了一个方案,就是把荣国府变成仿古形式的招待所。他说:“我们把荣国府建成永久的建筑,拍完电视剧以后,不仅可以当成旅游景点,也可以变成招待所,比如尤二小姐的房间多少钱一天,王熙凤的房间多少钱一天,林黛玉的房间多少钱一天……这是一个思路,如果这条路走不通的话,我们就搞旅游,把荣国府作为旅游景点来开放。”他还给我算了一笔账:“不仅仅是荣国府卖门票的问题,也不是为了让游客来看一会儿就走。游客不仅在荣国府参观,还可以在荣宁街吃饭、买纪念品。如果我们正定县只有一个隆兴寺的话,游客一上午就走了,只在此留半天。如果我们再加上荣国府和荣宁一条街,游客最少能留一天。这一天之内,他要吃喝,要住宿,要消费,这样他就把钱留在正定了。”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近平就下定了建设荣国府的决心。

1986年,荣国府竣工。那时近平已经离开正定到厦门工作了,我去参加了竣工仪式。荣国府对游客开放以后,门票销售异常火爆,有力拉动了正定的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对繁荣正定经济发挥了极大作用。

近平的眼光独到,很有远见,发展旅游业不算计一时一处的收入,而是纵观全局来策划。他在浙江任省委书记时,把西湖的门票一律免除,一开始有些人不理解,后来发现门票免了以后游客更多了,杭州的旅游收入反而大幅提高了。

采访组:我们了解到,您那时为帮助习近平同志建设荣国府,筹措了不少资金。是这样的吧?

荣国府掠影。

荣国府掠影。

王幼辉: 是的。建设荣国府,当时的主要困难就是资金问题。盖这么大一座建筑群,如果没有一定的投资渠道来支持,单凭正定县的财政肯定是负担不了的。我本人不是抓旅游的,但我跟近平经常谈这些事,我们很谈得来。近平和我统计了一个数字,大概需要300多万元,正定肯定是拿不出这么多钱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俩就开始动脑筋了。

我们商量着是不是可以从省里要些钱来。后来,近平从石家庄市委书记贾然同志那里要来了20万块钱。

那时,河北省成立了一个文艺基金会,有一点钱。我跟原省委书记(当时省委设有第一书记)高占祥同志商量:“能不能从基金会拿10万块钱,借给正定县建荣国府?”他当省委书记时是抓文化的,很能理解近平做事的初衷,痛快地说:“好!”

我趁热打铁说:“这10万块钱还远远不够,应该集点资,让大家都来支持建荣国府。”

有一天晚上,近平和我准备到高占祥同志家去商量这件事。我在电话里说:“高书记,我和近平想到您家里去谈一谈荣国府的事,您看可以吗?”

他说:“你们可以来,但是我家里吃饭吃不好,我们家没保姆。”

那天,近平买了十几个罐头,带到高占祥同志家里去,我们一边吃“罐头宴”,一边谈事情。

后来,高占祥同志就和我协调省财政厅、文化厅等10多个单位开了个会,叫大家出一点钱,最后决定向正定拨出专用款172万元。这样,加上之前七拼八凑的钱,总算把建设荣国府的事情定下来了。

采访组:您到省里工作以后,在很多工作上还和习近平同志保持着密切联系。你们作为老朋友,生活上的交往也很多吧?

王幼辉: 那还是很多的。有一件事情让我至今难忘,就是他请我到北京他的家里吃饭,一家吃得真简单啊。那是在1983年,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召开,我到北京开会,住在京丰宾馆。那天,近平也正好在北京,我就想去他家看看,我自己也有个好奇心,想看看曾经的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同志的家究竟是个什么样。

于是,我就给他通了电话,说:“我今天不开会,去你家看看,行不行?”

近平说:“欢迎啊,你来吧!”

随后,他告诉了我地址,我挺高兴,就借了一辆破自行车,一直骑到他家。到了他家,我把自行车放在外面,警卫已经得到了通知,就请我进去了。一进屋,就看见他已经坐在客厅等我了。我和近平打了招呼,又环顾客厅的陈设,当时可以说是大吃一惊,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家的客厅,没有电视机,就有几张旧沙发,其他的什么也没有。这叫我懂得了什么叫俭朴。这就是国家领导人家的客厅啊!

我们坐在客厅聊天,近平的姐姐桥桥那天在家,齐心阿姨也在家,她就坐在我们对过,说:“我喜欢听你们之间的谈话。”

聊到11点半,快中午了,近平说:“你在我们家吃饭吧!”

听到近平说这句话,我正求之不得呢,因为我肚子已经饿了,骑车回去吃饭也来不及了,而且我身上也没有带钱,这顿饭就指望在近平家吃了。我心想:我倒想尝尝副总理家的饭是什么味道。

近平就对服务员说:“告诉厨房,今天有客人来了,多加……”近平说到这儿,我心里潜意识地就想,肯定是吩咐多加两个菜,结果近平说的是:“……多加一副碗筷。”

我问近平:“你爸爸回来不回来?”

近平回答说:“回来。”这一下,我又紧张了。

开饭前,我听见一辆汽车进院来了,近平说:“我爸爸回来了。”

话音未落,精神矍铄的习仲勋同志就走进客厅来了,我连忙起身,壮着胆子说:“习叔叔!您好!”

习老走过来跟我握手,近平在旁边介绍我:“他叫王幼辉,过去在正定工作,是我的好朋友,现在在省里工作。”

习老一边跟我握手,一边热情地说:“欢迎!欢迎!”

到了吃饭时间,大家都在饭厅落座了。我一看,长方形的桌子上,没有菜。我坐在一边,近平就坐在我旁边,习老、齐心阿姨、桥桥也都落座了。一会儿,饭上来了,是陕西的米粉面,吃起来酸溜溜的,这个饭要比我在京丰宾馆吃的政协会议餐差老鼻子了。

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习老的左手边放了一个大盘子,里面有一摞切片面包,我一边吃米粉面,一边用眼睛看着面包片,特别想拿,但是要拿,我就得站起来绕过习老,我觉得太失礼了,也不敢,所以就决定算了,忍住不吃了。

吃了一阵,我说:“我吃饱了。”

近平说:“你舀一碗汤喝。”

我一看那个锅里,是鸡汤,但是汤炖得非常淡,所谓的鸡汤,没什么味道。大概是一只鸡炖了一大锅水的缘故。

吃完饭以后,习老问我:“我们家的饭好吃吗?”

我违心地回答说:“好吃!好吃!”心想,这顿饭吃得可真简单啊!

我们简单聊了几句。习老说:“个人、家庭都要勤俭节约,这样社会上就会形成好风气,因为我们国家现在还不富裕。”这是他对我和近平两个人讲的。

随后,习老对我说:“要不我们俩聊聊?”

我心里想:我跟国家领导人有什么话聊聊?但是我也不好说“不聊”。当时,我看习老的眼睛有点发红,就说:“您忙了一上午了,眼睛都红了,中午还是休息一下吧。”

习老说:“好吧,那我就不陪你了,我下午还有个外事活动。”

他这么一说,我也就放心了。其实我也怕自己跟国家领导人讲话讲不了什么。

习老上楼休息之前,又对我讲了一句:“下次到北京来,还来我家玩啊。”

我估计他们家人中午也得休息,就赶快告辞走了。后来我写了一篇文章,叫《难忘的习家午宴》。在那篇文章里,我说:“共产党的高级干部不是像人们所说的、电影里所讲的住豪华别墅,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1985年年初,有一次机会,我在北京又见到了习仲勋同志。那段时间,近平正在忙正定的事情,大概很久没回家了。习老就跟我打听:“近平在正定那边什么情况?”

我说:“近平现在干得生龙活虎,正在建造荣国府,这个大项目能给正定的发展带来巨大好处,把单打一的农业县搞成多种经营的旅游县。”

习老说:“你回去转告他,他做的事情是应该的,要埋头苦干,不要骄傲自满。”

我说:“好,我一定带到。”

这就是我和习老的第二次见面。一晃,很多年过去了,2002年5月的一天,我接到近平秘书的电话:习仲勋同志去世了。

第二天,我就开车赶到了八宝山。遗体告别仪式上,来宾绕遗体一周,再和家属握手,当时齐心阿姨因为悲痛过度,体力不支,坐在一把椅子上面和来宾握手。我当时没有见到近平。我想,这么大的事情,近平怎么不在呢?

当我要走出门的时候,猛地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从高处朝我喊:“幼辉!”

我回头一看,近平在台阶上面朝我招手,他大声朝我说:“你要保重身体!”

我说:“你也保重身体!”近平点点头。

我说:“我走了啊。”近平同我招手告别,我就转身走了。

那一天,我的心情很悲痛,近平失去了一位慈父,我失去了一位非常敬重的长辈,人民失去了一位好领导,这也是国家的巨大损失。

虽然我与习老只见过两次,但是通过这两次,我就意识到了,近平品格的形成,和习老的言传身教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这就是“家风如春雨”。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离开正定后,您和他还保持联系吗?

王幼辉: 1987年,近平在厦门工作的时候,我到福州参加校庆。虽然我在福建读了几年书,但没去过厦门。校庆结束之后,我就到厦门去,一方面是带我爱人走走,另一方面是去看看近平生活得怎么样。到了厦门,我就打电话给他,说:“近平!我来厦门了!”

近平很快就到我住的招待所来看我。那天,我出去办点事,回来的时候,他已经到了,正在跟我爱人谈天呢,还给我们带了一些水果。我问他,彭丽媛同志现在在哪里演出?他说:“她去中国音乐学院读硕士研究生了。”我这才知道,彭丽媛同志是我国第一位民族声乐硕士。

后来,近平在浙江和上海工作的时候,我们有几次见面的机会,但不是他太忙,就是我错不开时间,所以那几次都没能见上面。虽然没有经常见面,但我们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

到了2008年,我突然接到省委办公厅一个电话,说:“近平同志要到你家去看你。”那次见面,近平问了我的家庭情况。

谈话当中,我说:“我送你一套书吧,你不是分管香港工作吗?我送你一套《大公报名记者丛书》,一共7本。”

近平说:“好!你送我书,我就要。”

从我家离开的时候,近平说:“幼辉,你多大了?”

我说:“75岁啦!”

近平感慨地说:“时间过得真是太快了!”

2013年,因为爱人生病,我住在北京照顾她。我们省委副书记给我打电话说:“后天,你必须赶到石家庄,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要找你。”

我答应了,心里却有种预感:我退休那么多年了,还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找我?会不会是近平来了?

我赶到石家庄,一看,果然是近平来了。当时有好些老同志都在,大家一起合影,前面一排坐着,后面一排站着。

近平一看见我,就说:“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是这么精神!”

我说:“不精神了,现在精神不了了!”

当时,我旁边有位姓熊的老同志,曾任省委顾问委员会秘书长,是石家庄地区的老干部,大概已经80多岁了,走路不方便,拿着一个拐棍站在我旁边。近平看见了他,就说:“这么大年纪,还站在后面?来,加个椅子,让老同志坐在前面!”

近平对老同事的这份情谊,让我很感念。他对老干部的这份尊重,也让人很感动。

下一章

复制

评论内容

评论时间

登录

加入书架

批注

保存

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有的都只是拼尽一生的力气去活着的人生,也许在生命的尽头,每个人都发现变成了自己不曾想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有的都只是拼尽一生的力气去活着的人生,也许在生命的尽头,每个人都发现变成了自己不曾想…

logo

掌阅AI阅读助手

掌阅AI阅读助手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海量优质出版物融合,构建出卓越的语义理解、内容总结和信息抽取能力,意在帮助用户更高效的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使用知识。

知道了

12.11%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字体

笔记

  • 护眼

    翻页方式

    覆盖
    滑动

    行间距

字体选择

细字体

字体设置

系统默认

细字体

加粗字体

《习近平在正定》

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

共23章
努力加载中...
目录
编辑
回复
删除
复制
取消
暂无划线,阅读页面长按可添加
暂无批注,阅读页面长按可添加
暂无书签
划线
批注
书签
编辑
回复
删除
复制
取消
大图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