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本思想的三大论断
恩格斯一再指出,《宣言》中始终贯穿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理解《宣言》精神的一把钥匙。不深刻领会这一思想,就无法感知《宣言》的理论力量和逻辑力量。《宣言》中的所有重大论断都是根据唯物史观推导出来的。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下三个基本观点,蕴含着马克思主义认识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三大规律:
1.经济生产决定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先看恩格斯论断的第一句话:“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这句话的核心命题是回答什么是人类政治历史、精神历史发展的基础。而政治和精神属于上层建筑,因此,这句话的实质是回答上层建筑的基础是什么,即:经济生产以及经济生产所产生的社会结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经济生产决定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形成于经济生产。有什么样的经济生产就会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结构。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所处的世界是物质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但人的意识又可以在实践基础上认识物质世界。“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早在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他们的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他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把它概括为“市民社会”,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寻找。在1844年的《神圣家族》中,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指出历史的发源地在粗糙的物质生产中,把生产方式确定为理解各个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的一把钥匙。在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道理很简单,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是人们几千年来直到今天为了维持生活仍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不难看出,这种历史观“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1846年12月,马克思在致安年柯夫的信中进一步指出,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commerce]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形式、相应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相应的政治国家。”
《宣言》第二章在批判当时社会中各种攻击、歪曲“共产主义”思想的错误言论时,深刻阐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人类历史上,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当古代世界走向灭亡的时候,古代的各种宗教就被基督教战胜了。当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的时候,封建社会正在同当时革命的资产阶级进行殊死的斗争。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的思想,不过表明自由竞争在信仰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罢了。”
(2)经济生产和社会结构是政治历史和精神历史发展的基础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第一次科学表述了物质生产内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原理。他们认为,人类的物质生产资料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生产是改造自然的活动,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人们在生产中必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这就是交往关系(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交往形式,交往形式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必然的交往形式,这种交往形式在私有财产成为新出现的生产力的桎梏以前是不会消灭的,并且是直接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经济生产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作出了十分经典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就告诉人们,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分析的起点是经济生产,是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着社会变革甚至社会革命,并最终引发上层建筑的变革。
2.阶级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再看第二句话:“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句话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社会变迁的特殊规律。
(1)阶级斗争贯穿了整个阶级社会
阶级社会中存在着阶级斗争,这一事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被人们所发现。因为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等级关系掩盖了阶级关系。阶级关系是按照人们的经济地位来划分的,而等级关系是法权规定的等级差别和一定的特权。只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出现,中间阶层向两极分化,阶级关系日益简单化、明朗化,人们才能清楚地发现阶级的存在,才有可能看到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前,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就曾提出过阶级、阶级斗争概念,但他们只是承认阶级斗争仅存在于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不愿承认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更不能揭示阶级产生和存在的真正根源。唯物史观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第一次证明“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原始公社解体,社会开始分裂为对立的阶级,就存在阶级斗争了。一切阶级斗争都与社会经济相联系,都是围绕经济利益而展开的争夺。恩格斯指出:“在现代历史中至少已经证明,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一切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这种斗争只有在阶级本身消失之后,即社会主义取得胜利之后才会消失”。
(2)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一度十分尖锐
与前资本主义社会相比,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更加尖锐。《宣言》发表之前,三大工人运动相继出现预示着,无产阶级已经觉醒,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日益激化。1848-1852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中最令人瞩目的中心点”。《宣言》发表于1848年欧洲革命的前夜,它一问世就经受了欧洲革命的检验。恩格斯在《宣言》的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中这样写道:“《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可以说正好碰上了1848年3月18日这个日子”,这一天,“碰上米兰和柏林发生革命”。1848年的欧洲革命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但无产阶级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每一次的战斗中,“资产阶级的背后到处都有无产阶级”。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唯物史观特别是阶级斗争理论跟踪观察革命的演变过程,对不同阶级的政治倾向和立场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在积极参加并指导革命运动的同时,他们还相继写下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如《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等。与早期从哲学上阐述唯物史观不同,这些著作科学地概括和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经验,大大推进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理论的发展,包括无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的相互联系和本质区别,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组织形式,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些思想以其现实性和具体指导的原则性,丰富和深化了《宣言》中阶级斗争理论。
3.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它自己
第三句话是:“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其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历史规律,即无产阶级只有在解放全人类的过程中才能解放它自己。
(1)解放全人类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解放全人类是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前提,解放全人类只能依靠无产阶级。
首先,无产阶级最有能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与资产阶级对立的其他一切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衰落或灭亡,只有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在大工业发展中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最有能力担负起解放全人类的历史重任。恩格斯早在1847年《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中就指出,“城市工业无产阶级成了现代一切民主运动的核心;小资产者,尤其是农民,总是跟在他们后面”。“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它的力量日益增长,而且它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力量”。马克思在1867年《资本论》第1卷中在谈到无产阶级时也指出,“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
其次,无产阶级只能靠自己。解放全人类,实现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受益者当然包括无产阶级,因此无产阶级依靠自己实现历史使命是合乎逻辑的结论。而且,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必然通过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剥夺剥夺者才能实现,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无产阶级不仅不能指望资产阶级的支持和帮助,相反,它还不得不时刻提防资产阶级的阻挠和反扑。在1844年的《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说过,“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1879年在《给奥·倍倍尔、威·李卜克内西、威·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写道:在1864年创立第一国际时,他们就明确地制定了一个战斗口号:“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能和那些公开说什么工人太没有教养,不能自己解放自己,因而必须由仁爱的大小资产者从上面来解放的人们一道走”。
(2)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是有机统一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是不可分离的。只有无产阶级解放才能为全人类解放开辟道路;只有全人类解放,无产阶级才能真正获得彻底解放。二者之间没有先后之分,轻重缓急,而是齐头并进的历史运动,是同步展开的历史过程。在这一问题上,马克思曾经批判过空想社会主义只讲人类解放,自以为代表全人类而不代表无产阶级的抽象人道主义观点,也反对不讲人类解放,把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对立起来的狭隘宗派主义。可见,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既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又反映了无产阶级追求自身解放的利益和愿望。
(3)解放全人类的唯一途径是建立新社会
恩格斯上面那段关于《宣言》基本思想的概括,在语言表达上采用否定假设的句式,目的是为了加强语气,增强肯定性。从字面上可以这样理解: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关键阶段,只有(通过革命斗争,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让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才能让无产阶级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换句话说,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唯一途径是让整个社会不再有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只有通过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私有制,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没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新社会,此时的无产阶级解放才是真正彻底的解放,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彻底解放的社会。不难看出,这句话的真谛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寻求彻底解放的道路。
(4)无产阶级斗争是实现彻底解放的最后的斗争
为什么说无产阶级斗争已经到了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新社会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首先,无产阶级可以开展独立的运动。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无产阶级参与了资产阶级革命,但革命成功后的果实却被资产阶级独占,无产阶级悲惨的命运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因此,在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中,无产阶级的运动不是“独立”的运动。而在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运动是为了解放全人类,同时解放它自己,无产阶级既是革命的力量主体,也是革命的服务对象,这场运动是无产阶级推动的实现自己翻身解放的运动。
其次,资本主义所有制已经进入最完备、最后的阶段。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品生产不像从前的私有制那样属于分散的个体手工劳动的小生产,而是以集中的社会化劳动、机械化大生产为基础。从前剥削阶级在劳动生产率很低的情况下占有有限的剩余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其个人或家庭奢侈生活的需要,难有多大力量扩大再生产;现在资产阶级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榨取大量剩余价值,除供自身需求外,主要转化为资本,用以剥削新的雇佣劳动,从而使私人资本越来越扩大,生产资料也越来越集中。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使产品的生产和占有越来越社会化、现代化,已经达到“最完备的表现”,无产阶级开展最后阶段斗争的条件逐步具备了。
必须指出的是,恩格斯是从人类历史长河的大尺度作出判断的,并不是说《宣言》发表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已经具备一道进入共产主义的历史条件,而是基于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看,当人类进入资本主义阶段时,私有制已经进入“最后的阶段”,在这样的历史阶段,无产阶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获得了一个有利的进行彻底革命、实现历史使命的有利的时机和条件。无产阶级有必要也有可能通过社会革命,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