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资产阶级没有灭亡绝非偶然
《宣言》发表已经170年了,资本主义制度至今并没有灭亡。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目前的发展状态和前景看,资本主义制度短期内也不会灭亡。有人因此声称,今天的资本主义已经不是马克思所讲的资本主义了,马克思的关于资产阶级灭亡的预言已经被历史所证伪。果真如此吗?资本主义至今没有灭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1.全球范围逐利
(1)抢占全球市场
从国际市场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的情况下,综合利用资金、技术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抢占国际市场。与此同时,战后一大批民族国家虽然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但却面临着繁重而紧迫的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任务。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这些国家不得不向发达国家开放自己的市场。而发展中国家的广阔市场、廉价原料和对先进技术的渴求,无疑为发达国家在全球抢占市场、缓解生产过剩的压力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主导国际分工
从国际分工看,在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中,由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上游,发展中国家屈居下游,上游国家一般从事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下游国家则主要从事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上游国家通常以高昂的价格向发展中国家推销工业制成品,获得巨额利润,下游国家则以低廉的价格向发达国家出口廉价劳动力产品和原材料,为发达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开支,造成富国与穷国之间利润的双向回流,加剧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这种不合理的分工,必然造成发达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尽管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分工出现了由垂直分工到水平分工的重大变化,但总体上看,由于技术的差距,发达国家占据优势的局面并未发生根本性改观。
(3)推动资本输出
从资本输出看,随着经济区域化、一体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冲破民族国家疆界,推行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积累的全球化发展战略,造成生产和资本大规模跨越国界,跨国公司飞速发展,国际垄断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空前提高。跨国公司通过对资金和技术的垄断,控制着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经济部门甚至经济命脉,通过不平等交换和国际垄断价格攫取超额垄断利润。尤其是20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巨大推动下,跨国垄断资本大力推进金融全球化。各种巨型投资银行和机构投资者在全球范围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些跨国投资巨头利用发展中国家外债比例不合理、产业结构低级、银行坏账率高、政府不恰当干预等问题,采取金融期货和现货工具对发展中国家进行金融投机和金融掠夺。
(4)操纵国际组织
从国际体系看,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尽管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从国际分工、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中获取利益,但西方发达国家始终处于有利地位。它们凭借不合理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和国际规则,操纵一些国际性经济组织,通过商品资本、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国际化,从发展中国家大捞好处,贪得无厌地聚敛世界财富。
2.科技革命挽救
(1)资本主义催生科技革命
资本主义与科技革命是无法分割的矛盾统一体,彼此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资本主义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变革。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不断遭受经济危机折磨的同时,也引领世界实现了“蒸汽机革命”“电力革命”“电子计算机革命”,率先实现了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克隆技术的发明、电脑的普及、互联网的出现、对火星的探测、卫星导航技术的推广、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等等,都打上资本主义的标记,资本主义在推动科技进步方面的确发挥了作用。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推动作用也不宜评价过高。其实,资本主义也对科技发展产生某些制约的作用。因为资本主义的最高目的是追求利润,为了确保利润,资本主义有时也会人为阻碍科技进步的发展。
(2)科技革命壮大资本主义
总的来看,科技革命大大提升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催生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维系和延续着资本主义的生命。18世纪70年代,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开始出现。由于英国在技术上占据优势,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居于当时世界的最前列。正是在技术革命的巨大推动下,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随着对外殖民大规模推进,一个本土只有24万平方公里的西欧小国,竟然占领全球335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相当于大约四分之一的地球陆地面积,控制着几乎所有的世界大洋通道。大英帝国也因此成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开始到来,生产力出现了新的质变。两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和美国乘势而起。20世纪50-60年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再度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5%。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它使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水平又迈上了新台阶,并由此从发达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
(3)科技革命缓解社会矛盾
历史地看,每一次技术革命浪潮的到来都大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迫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资本关系允许的范围内对其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无疑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起到挽救资本主义的客观效果。正是看到了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重要意义,从20世纪初开始,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技,并不断克服科技进步的体制性障碍。西方国家对科技开发投入不断增加,促进了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和应用,从而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都比较充分地利用技术革命的机遇,使技术革命的成果直接作用于资本主义财富创造,做到“把蛋糕做大”。这样,在不改变财富分配比例甚至提高资本家所占比例的前提下,适度增加劳动者收入的绝对量,并能从这块“大蛋糕”中切出更多的部分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制度,从而大大地减少由于社会广大成员生活没有保障而爆发经济和社会危机的可能性,资本主义统治下的政治矛盾与社会矛盾也因此得到缓和,社会呈现出相对稳定与繁荣的态势。
3.主动自我改良
《宣言》指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这说明,资产阶级具有不断调节生产关系、不断变革社会关系的需求和本性。靠谁来调节呢?当然是现代国家。正如恩格斯所说:“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总资本家有两种职能,一种是作为上层建筑维护经济基础;一种是作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对经济行为进行全面干预和调节。
(1)社会达尔文主义与反垄断
一部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自我调节史。19世纪中期出现了两大惊世骇俗的事件: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即《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另一个是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的诞生。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从达尔文的思想中得到启示,提出社会达尔文主义。其理论基础是人生而平等,人的机会平等,适者生存。相信万物和人的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宇宙法则,进步是理性的逻辑,是自然界的规律。“善”是对规律适应的表现,“恶”意味着对规律的不适应,自然就会被淘汰。社会充满机遇,能吃苦中苦,就能人上人;你有本事就发财,没有本事就受穷。政府干预是不道德的,因为这会把社会拉向后退。只有让自然竞争把劣等的“不适者”淘汰,推动人类进步,人类才能得以进化。社会达尔文主义传播到美国后,在美国十分盛行。这个思潮也奠定了美国重视竞争、个人主义、讲求效率、无情淘汰的传统。
但到19世纪末,自由竞争的结果导致贫富悬殊、大财团的垄断。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就预见到,股份公司“它在一定部门中造成了垄断,因而引起国家的干涉”。因为垄断必然加剧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加深资本主义的危机。由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冲击,17世纪的加尔文教义和18 世纪启蒙思想结合所建立的道德信仰已无能为力了。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的不平等已经到了让人难以忍受的地步,大财团垄断导致不公平竞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奥多·罗斯福总统高举反垄断大旗,通过采取改革立法措施,对美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弊端进行纠偏。主要举措包括:一是限制垄断资本。1902年,司法部根据总统指示,依据《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对由摩根、洛克菲勒、哈里曼等垄断巨头控制的北方证券公司进行起诉,限制垄断资本的进一步扩张。同时国会通过相关修正案,扩大总统干预经济的权力。一些地方法院也起诉垄断集团,限制托拉斯的发展。二是调解宾夕法尼亚煤矿工人大罢工,促使资本家缩短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工资,以缓解劳资冲突。这些举措缓解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也推动了美国的“进步运动”。更重要的是,这些改革举措让美国政府向着社会平等的方向进行政府干预走了一大步,有利于保存和改善资本主义制度,防止出现社会主义运动,同时也为日后美国政府的大规模干预和改良打下了基础。
(2)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处于“进步运动”时期的美国经济繁荣,美国人对美好前途充满期待。1929年3月,以胡佛上任为信号,美国各大证券交易所股票行情已经涨到令人炫目的地步,举国上下淹没在虚假繁荣的巨大泡沫中。然而好景不长,1929年10月下旬,一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爆发了。在30年代大萧条时期,资本主义制度一度处于“毁灭的边缘”。美国失业人员和饥饿民众到处示威游行,罢工浪潮高涨,有些城市发生了占领市议会大厦、政府大厦,冲击银行等激烈行动。在农村地区,“愤怒的火花”到处传播,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武装反抗斗争。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的各种法西斯组织在某些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下,乘机大肆活动,要求仿效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美国建立法西斯政权,来挽救垂危的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一重大历史关头,福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推出了一系列“新政”,包括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力度,使经济运行开始处于“有政府状态”和有序状态;推行了社会保障制度,开创了社会救济事业;制订并实施了劳工立法,确立了劳资集体谈判制度、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标准,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工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等等。
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资本主义自萌芽之日起,先后经历了原始积累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等阶段,经过罗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高速发展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较强的自我适应能力、调整能力。资本主义已经从传统的资本主义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比如,国家干预经济。传统资本主义历来崇尚“自由的市场经济”,主张由市场这个“无形的手”来调节一切,罗斯福“新政”之后,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和行政干预,已成为当今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行做法。国家不再是单纯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者,也是国民经济的管理者、各种经济法规的制订者和执行者。比如,建立社保体系。罗斯福曾在1941年1月致国会的咨文中提出新“四大自由”,即“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这是资本主义政治理念的重大发展,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理念起着纠偏的作用,也为建立较为完整的社会福利制度奠定了理念基础。再比如,缓和阶级矛盾。在传统资本主义下,社会阶级结构的特点是金字塔型,贫富悬殊,处于塔顶的是少数大资产阶级,处于塔底的是广大贫苦群众。这是传统资本主义下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定并容易引发革命的重要原因。但罗斯福“新政”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又通过累进税、遗产税和财产转赠税等措施适当进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在西方社会造就了一个庞大的中间阶层,阶级矛盾得到某种缓和,社会总体趋于稳定。
4.借鉴社会主义经验
(1)社会主义思想的启迪
从理论上看,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给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启迪。资产阶级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复杂、矛盾的。尽管他们并不公开认同马克思主义,甚至敌视马克思主义,但从未真正忽视来自马克思的理论批判,因为马克思的确看清了资本主义的本质。英国著名的学者安东尼·吉登斯曾这样说道:“也许不再时髦,但是我仍看重马克思。唯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最为深刻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对资本主义批判最为深刻、最为彻底的理论,这种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不仅使得资本主义提心吊胆,极端地仇恨马克思主义,而且也迫使资本主义不得不对自身的弊端进行深刻的反思。虽然西方资产阶级从未在立场上放弃将马克思主义放在自己的对立面,但却悄悄地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中进行反思,并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中获取有益的营养。《宣言》第二章结尾部分写到,无产阶级在获得政治统治地位后,最先进的国家几乎都可以采取下面的10条措施。这10条措施本来是为社会主义国家准备的思想和政策,却给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自我调节带来了诸多启示。比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诸如国家掌握一定的资本、国家干预经济、收入均等化、增加工人阶级的收入、推进免费教育、征收高额累进税等等,这些做法很多都是从《宣言》的理论中获得了启迪。难怪西方有人说,马克思是资本主义病床边的医生,他不仅找到了资本主义的病根,而且还开出了治疗的“药方”。虽然资本主义并不情愿借鉴社会主义的做法,也不会公开承认借鉴了社会主义的做法,但从结果看,这些做法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的增长,从而使得先前社会主义革命都未能完成的任务和实现的理想部分地在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这正像《宣言》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和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所指出的,“这次革命也通过自己(无产阶级)的遗嘱执行人路易·波拿巴和俾斯麦实现了意大利、德国和匈牙利的独立”,“那些镇压1848年革命的人违反自己的意志充当了这次革命的遗嘱执行人”。战后资产阶级所采取的这些缓和阶级矛盾、改善阶级关系的政策和措施,正是扮演了当年被资产阶级镇压下去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遗嘱执行人的角色,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主义虽然痛恨马克思主义,但并没有忘记马克思主义,而是在行动中自觉不自觉地“执行”着马克思的“遗嘱”。
(2)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汲取
从实践看,苏联搞计划经济的做法也为西方摆脱危机打开了思路。人们不会忘记大萧条期间美国对苏联计划经济的关注。在西方世界强烈忧虑资本主义前途命运的时候,苏联经济却一枝独秀,生机勃勃。经济实力上,1913年俄国的工业在欧洲仅排第4位,列世界第5位;而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英、法、德三国,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从1925-1940年,苏联仅用15年时间就跑完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用50年至100年走过的历程。英国著名的坎特伯雷大主教休勒特· 约翰逊到苏联进行考察后,于1939年写了《六分之一的社会主义世界》一书,书中不无赞誉地写道:“所有的人保证都有工作,不存在失业,消灭了经济危机,物价稳步降低,工资增长了。”一时间,美国和西方国家对苏联计划经济不得不另眼相看,甚至“转变为模仿”。许多事业受到萧条拖累的人,都转向“科学社会主义”之父去获得鼓舞。在当时的美国,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向左转。许多著名文化人公开拥护共产主义,主张向“俄国佬”学习。当时,一些反对罗斯福新政的保守派人士曾这样抨击“新政”:某项政策就是马克思《宣言》中的思想,要“制止滑向社会主义”。从苏联计划经济的做法中获得的启示,帮助了美国度过了空前的灾难,避免像德国、意大利、日本那样走上法西斯道路,通过对外战争转嫁危机。更重要的是,在借鉴社会主义经验的过程中,资产阶级也在调整传统的资本主义观念,增加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经验的包容性,把许多本应属于社会主义的东西改头换面地搬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等来促进其实施,在资本主义框架下增添社会主义的因素。为了延续资本主义的生命,防止无产阶级革命的到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纷纷调整和改良,提出“人民资本主义”“福利资本主义”等口号,并建立了日益完善的福利国家制度,力图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劳资纠纷,缓和社会矛盾。20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奉行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主义。随后,瑞典等北欧国家纷纷仿效。法国则率先搞起了国家对经济的计划调节。同时,奥地利、意大利、法国都掀起了国有化的浪潮。德国则搞起了劳资共同决定制度。
即便在21世纪的今天,资本主义仍未忽视从社会主义实践中汲取经验。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连续刺激经济的举措,就是政府介入经济生活,与“罗斯福新政”并无本质区别。其实,长期以来,从罗斯福“新政”到“第三条道路”的选择,从“赤裸裸的资本原始积累”到“福利国家”“福利社会”的建立,人们都能发觉社会主义的“溢出效应”。计划经济曾经是社会主义代名词,资本主义通过计划调节和国家干预来使经济运行有序化;社会主义使所有公民生活都有保障,资本主义则搞起福利主义;社会主义使人民当家做主,资本主义则搞起了共同决定制度;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资本主义则在一部分大企业中搞国有化。资本主义总是试图通过吸收社会主义的成就来克服资本主义的一些弊端。人们不难从中感觉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作用,不难看到马克思主义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某种形式的存在。
其实,英美等国的一些资产阶级人士也都含蓄地承认了对社会主义经验的借鉴:“马克思的确仍在影响着当代历史和经济学的观点。”“应当重新考虑社会主义关于计划与市场的传统看法”。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针对西方国家的各种救市举措,英国《卫报》网站在2008年10月12日刊文认为,“我们现在知道了,在21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离开社会主义将无法运行,它们将依赖国家提供的资金。”尽管不能说采用国家资本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但社会主义所主张的经济发展的计划性和政府调控的必要性,已一再被历史和现实所证实。这就好理解为什么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世界许多人走进书店,重新捧起《资本论》,请教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