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产主义幽灵”的呼唤
1848年2月《宣言》的发表是社会主义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这部著作的横空出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的一次重大历史性飞跃。《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纲领性文献,也是科学社会主义最伟大的纲领性文献。
《宣言》发表至今已有170年了。170年来,世界发生了太多太多的变化,但《宣言》的思想光辉并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褪色,它不仅为过去170年中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而且也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者开创美好未来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就产生的时间而言,《宣言》可谓一本“老书”。但恩格斯早就说过,“不管这个《宣言》多老”,这部著作“永远值得一读”。
任何一部经典著作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马克思曾经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说过这样的名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说过:“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宣言》的出世是那个时代的强烈呼唤,更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迫切需求。
1.物质前提:欧洲的大工业革命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一句名言。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制度形态,最早出现在英国。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49年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此后的英国虽然出现过旧王朝的复辟,但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逐步建立,资产阶级最终获得了政治统治权。大约60年后,也就是在1750年前后,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到《宣言》发表的19世纪40年代,英国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准。英国成了“世界工厂”。此时,欧洲大陆的法国也完成了工业革命,尚未统一的德国工业相对落后,但也开始了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日渐成熟,工业革命所释放的正、负能量已经充分展示。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反差促使人们不得不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深入反思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从物质层面看,和封建时代相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了大工业的蓬蓬勃勃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生产力和社会财富。按理说,财富在快速增长,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的人们应该有更多的机会享受工业革命的成果,改善自身的生活。但现实却是冷酷无情的。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所谓“社会化大生产”就是说,生产资料从原来的个人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生产过程也成为相互联系的社会行动,社会产品是大家共同创造的社会成果,这就与资本家私人占有社会产品之间形成尖锐的矛盾,并造成严重的阶级对立。在1844年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以辛辣的笔锋,入木三分地记录了那个时代无产阶级生活的惨状,并在书的结尾部分一语道破天机,“工人阶级处境悲惨的原因不应当到这些小的弊病中去寻找,而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阶级分化日益尖锐。反抗精神日益深入工人的心中,愤怒在加剧,个别的游击式的小冲突正在汇集成大规模的战斗和示威,不久的将来,一个小小的推动力就足以引起山崩地裂。那时全国都将会响彻战斗的号召:‘对宫廷宣战,给茅屋和平!’”
再从精神层面看,14-16世纪是文艺复兴的时代,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领域逐渐出现了人的理性意识的觉醒。为了寻找反对教会神权与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武器,一些进步知识分子从古代希腊罗马文明那里寻找对待人生与世界的理性精神,肯定个人的价值,肯定个人认识真理、明辨是非的理性能力,反对盲从教会神权,反对教会对人的价值和人的理性的蔑视。那时候,这些人通常把反对等级制度与理性觉醒的精神运动相结合,用理性精神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并设计出一套基于理性的平等的社会制度。这种理性思潮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回荡在欧洲上空,吸引着千千万万民众的心灵。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正如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指出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财富分配的不平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平等只是虚假的形式上的平等,所谓的“自由”只是虚幻的“自由”。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写道,“同启蒙学者的华美诺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促使人们不断思考:如何认识资本主义这个“怪物”?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灾难?人类未来的方向和前途究竟在哪里?
2.阶级条件:三大工人运动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尖锐起来了。无产阶级从早期自发斗争逐步发展到有组织的政治运动。《宣言》就是在如火如荼的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年代诞生的。19世纪30至40年代,西欧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发动起义,提出“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到死”的口号。这是无产阶级崛起的标志。1836-1848年英国工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宪章运动,要求给予工人选举权,工人们组织了全国宪章派协会,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群众性的工人政党。列宁曾称赞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上已经成型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爆发起义,虽然起义的规模不及里昂起义和宪章运动,但它是德国无产阶级觉醒的标志。工人们痛斥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发出了反对私有制的呼声。三大运动的接连出现,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整体正式登上欧洲历史舞台,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自在的阶级”正在转变为“自为的阶级”,无产阶级斗争也正由“自发的斗争”转变为“自觉的斗争”。
《宣言》是在无产阶级革命的炮声中问世的。在《宣言》的开篇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以极为开阔的视野审视欧洲大陆,用一个十分精到、蕴涵丰富的比喻,传神地刻画出无产阶级面临的严峻革命形势。“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为什么称之为幽灵?第一,在当时的欧洲反动势力看来,作为一种政治主张,共产主义要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这就意味着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剥夺他们的既有财产。这使资产阶级感到十分恐惧,因此把共产主义视作可怕的、必须立刻加以剿灭的幽灵,以此妖魔化无产阶级的政治主张--共产主义。第二,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浪潮的到来,在反动势力的眼里,共产主义思潮在当时的欧洲如同幽灵,时隐时现,无所不在,遍地开花,并在欧洲快速、大规模蔓延。第三,那时的无产阶级正在建立自己的组织,筹划建立自己的政党,但组织的活动很多时候是秘密开展的,处于地下的状态。在反动势力看来,是一种“幽灵”式的存在。鉴于此,马克思指出,“有哪一个反对党不被它的当政的敌人骂为共产党呢?又有哪一个反对党不拿共产主义这个罪名去回敬更进步的反对党人和自己的反动敌人呢?”从这一事实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第二,“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
“三大运动”最终都失败了,根本原因在于无产阶级没有科学理论的武装,没有一个用科学理论武装的无产阶级政党来组织和引领。此时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理论武装的革命政党来指明方向,指导斗争实践,克服小资产阶级及各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对工人运动的不良影响。可见,《宣言》的诞生决不是“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是“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
3.思想资源:空想社会主义
《宣言》是一部汇聚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作。它是在充分汲取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特别是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营养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关于理想社会,无论是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是中国的古人,都曾提出过美好的设想和愿景。但一般认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是1516年英国托马斯·莫尔发表的《乌托邦》。这本书的全名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受柏拉图《理想国》的影响,时任英国首席大法官的托马斯·莫尔用文学游记的体裁,用对话的表达方式,描写了一个航海家拉斐尔在奇异岛国5年的生活见闻,描绘了一个自由美满的乐园--乌托邦新岛。《乌托邦》书中虽然没有使用“社会主义”一词,但它在人类历史上最早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羊吃人”的罪恶本质,最早提出要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提出有计划地统一安排社会生产与生活,采取按需分配原则建设理想社会等主张。正是由于该书首先提出了这些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理想的新原则,所以它被举世公认为是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
200年后,18世纪资本主义已经由简单协作发展到工场手工业,空想社会主义也摆脱了早期的纯粹虚幻的构想,开始更多地关注现实。此时的法国出现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运动,也曾诞生了一批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在他们的著作呼唤“理性”“平等”“公平”“正义”等,主要从法理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用法律条文形式阐述未来理想社会的原则。让·梅叶曾经秘密创作三卷本《遗书》,号召人们追求自己的解放,建立财产公有、婚恋自由、没有战争欺骗盗窃和掠夺的共产主义制度。摩莱里撰写了《自然法典》,从法的角度描绘美好的未来社会的蓝图。马布利把批判的锋芒指向资本主义私有制,提出建立以自由、平等、劳动为基础的“平等共和国”。巴贝夫参加过法国大革命,创办报纸宣传革命思想,试图进行武装起义,一生多次入狱,最终被判处死刑。他在遗书中写道:“我是为了最伟大最崇高的事业而牺牲自己的。后世的公论一定会宣布我无罪,并为我戴上花冠。”
到了19世纪初,随着机器大工业时代来临,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也达到顶峰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圣西门立志做“工人阶级”的代言人,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奋斗。在《论实业制度》和《新基督教》等著作中,他批判资本主义罪恶,提出要建立人人平等、消灭特权的实业制度。傅立叶在《全世界和谐》、《四种运动论》、《宇宙统一论》等著作中,痛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主张建立协作制度,建立“法郎吉”。马克思称欧文为“英国共产主义的代表”,他把矛头对准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私有制,指出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曾在新拉纳克自己的工厂中进行改革的试验,并获得了成功。他的工厂被当时的工人誉为“完善的模范移民区”“幸福之乡”。他自己也成为享誉欧洲的富有工厂主和慈善家。为了将自己的理想化为现实,1824年,他曾带着4个儿子和一批门徒来到北美大陆,开始“新和谐公社”共产主义移民村的大胆试验,并一度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试验失败后,欧文回到英国,积极参加并领导英国的工会活动。
纵观330多年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史,不难看出,空想社会主义者只是从道德上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的弊端,尚未看穿资本主义的本质,他们的思想只是停留于空想的层面,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也找不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和实践主体。正如《宣言》所指出的,“他们一贯企图削弱阶级斗争,调和对立。他们还总是梦想用试验的办法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空想,创办单个的法伦斯泰尔,建立国内移民区,创立小伊加利亚,即袖珍版的新耶路撒冷。而为了建造这一切空中楼阁,他们就不得不呼吁资产阶级发善心和慷慨解囊”。因此,无论设想有多么美好,失败的命运是注定的。但《宣言》也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这些著作抨击现存社会的全部基础。因此,它们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恩格斯后来也曾高度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
4.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萌芽的剩余价值思想
(1)唯物史观: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望远镜”
在《宣言》发表之前的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第一次深入、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回答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人们知道,自然界是按照规律运行的,比如:日出日落是自然规律,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雨露是自然规律,日食月食出现也是自然规律。社会生活有没有规律?人们虽然生活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但在相当长时间内,人们并不真正懂得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不懂得历史的发源地究竟在哪里。神学家们以神为出发点,以神的意旨作为解释社会现象的最终依据,把历史过程和人类的进步说成是神灵意志的作用;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相信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人类的历史取决于外在的神秘的力量,比如绝对精神;主观唯心主义则把人自身的思想、观念看成是社会历史的主要推动力量,强调社会历史是按照杰出人物的意志来构造的。毫无疑问,所有这些解释都是用人为的、虚幻的联系来代替社会历史的内在的、真正的联系。沿着这样的认识思路,人们是不可能揭开社会之谜、历史之谜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则认为,社会发展是客观的历史过程,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也就是说,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自然的历史过程,社会规律也是客观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一规律主要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正是这对矛盾驱动着人类社会的变迁,促使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唯物史观就像一部“望远镜”,可以望穿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发现其中蕴含的客观规律。唯物史观无疑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伟大的发现,它让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知道了如何认清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在恩格斯看来,发现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成就和贡献。他把马克思这一发现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认为虽然这两大发现出现在社会历史和自然界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却具有同等伟大的意义。
(2)剩余价值思想:透视资本主义生产奥秘的“显微镜”
1847年马克思撰写了《哲学的贫困》,这是一部为批判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而写的论战性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不仅阐明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生活方式;指出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剧作者”。同时,马克思还运用唯物辩证法成功地破解了资本主义的各个经济范畴,初步拟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价值、货币、工资、利润、地租等方面的基本原理。虽然马克思没有使用“劳动力”一词,但已经用“劳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能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赤裸裸地揭露,把资产阶级最大的秘密揭穿”,从而使得剩余价值学说呼之欲出了。撰写《宣言》的时候,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思想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形态,但1859年马克思在为《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撰写序言时曾这样说过,“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质的表述”。“该书包含了经过20年的研究之后,在《资本论》中阐发的理论的萌芽”。后来,恩格斯还在《资本论》第二卷序言中强调,当时的马克思“不仅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的,而且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
发现剩余价值思想可以看成马克思一生中第二项伟大的成就。恩格斯后来是这样评价的:“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所谓“豁然开朗”就是可以看清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一切奥秘。正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思想成果,奠定了《宣言》的理论基石,并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从空想发展为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