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赴苏联完成特殊使命
1935年8月上旬,陈云与陈潭秋、曾山、杨之华等人在宋庆龄的帮助与巧妙安排下秘密地乘上了一艘苏联货轮。当陈云登上货轮后,才发现没有随身携带刮胡刀。上海有很多国民党特务,而且很多人都认识他,陈云就把钱交给一位苏联船员,请他下去帮忙买了一个刮胡刀。刮胡刀7毛5分钱,装在一个胶木盒里。陈云晚年最后一次住院的时候,还是用这把刮胡刀,他每天早上都要刮,直到生命的最后。
为了避开敌人的搜查,陈云藏在船的底舱里,那里霉腐气味刺鼻,空气稀薄,又不能发出任何响动,直到货轮驶出吴淞口他才走出底舱。陈云一行在海参崴下船后,从那里改乘火车经西伯利亚于9月上旬抵达莫斯科。
陈云一行抵达莫斯科后,很快受到了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等人的接见。
这时,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刚闭幕不久。由于共产国际与中央红军已长时间失去联系,陈云便借此机会在10月15日召开的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会议上,向共产国际领导人详细地汇报了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情况。
陈云赴共产国际汇报工作及回国路线示意图
张闻天夫人刘英曾对陈云的汇报有一个评价:陈云到共产国际后,就把我们的国际路线打通了。他报告了红军长征经过和遵义会议情况:批判了“左”倾错误路线,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了毛泽东担任领导,使红军从此掌握了进攻的主动权。汇报以后,共产国际领导很满意。在此之前,有人造谣说红军被消灭了,实际上经过长征红军是发展壮大了,而且产生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所以说共产国际这条路线是陈云首先打通的。
陈云详细、客观的报告,使当时已很长时间没有得到直接来自中共中央消息的共产国际有机会正确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真实情况,增加了对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了解和信任,共产国际因而迅速转变了态度,明确表示支持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的领袖地位。
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最早系统地向世界阐述长征过程的报告。陈云的这个报告,不久被人整理成题为《英勇的西征》的文章,以他在莫斯科的化名“史平”的谐音“施平”署名,于1936年春发表在共产国际机关刊物《共产国际》杂志(中文版)第一二期合刊上,成为后人研究长征和遵义会议历史的珍贵资料。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曾经两次处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迫切需要形成新的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新的指导思想,开辟适合中国国情的前进道路。两次历史性转折,一次以遵义会议为标志,一次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在这两次历史性转折中,陈云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