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管沈阳
正义之师,民心所向,我军在东北战场节节得胜。
1948年10月27日下午,中共东北局常委会决定,委派陈云为沈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全权负责沈阳的接管工作。
沈阳,是中国共产党接管的第一个大城市,怎么接管?在我党的工作中没有先例。陈云所面临的难题,也是此前任何一个共产党人都没有遇见过的。
陈云深知,沈阳是东北最大的城市,也是东北军事、政治、经济中心,能否将这样一座大城市接管好,是中国共产党争取最后胜利的一份试卷。为此,陈云确定了接管办法:
1948年11月7日,《东北日报》上刊登的以陈云为主任的沈阳军管会成立
1948年11月28日,陈云起草的给东北局并转中共中央的关于接管沈阳的
“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
1948年11月2日下午,国民党守军最后一个团宣布投降,沈阳完全解放。东北新华广播电台播出这样一则令人鼓舞的消息:
我东北人民解放军在今天,就是二号黄昏,解放蒋匪最后巢穴沈阳,守城的敌军全部被我军解决。现在东北全境已宣告解放,我东北战场上的伟大解放战争至此已获得完全胜利。
此时的陈云并没有沉浸在战事得胜的喜悦中,因为一场不同寻常的战斗已经悄然打响———接管沈阳。
陈云、陶铸等人在当天黄昏时进入沈阳市内。因为停电,他们点着蜡烛开始了第一天的工作。
初获解放的沈阳是一片残破、贫困、饥荒,满目荒芜、百业凋零的景象。匪特、流氓活动猖狂,一些角落枪声不断,社会秩序非常混乱。
陈云心里十分清楚,“打天下不易,治天下、守天下更不易”。在陈云领导下,军管会的工作紧张而有序进行着。
城市功能是一座城市的命脉,也是市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军管会进城时,沈阳因为没有电,电灯不亮,电话不通,自来水没有,电车和火车也无法开动,城市功能陷于瘫痪状态,恢复电力成为最紧迫的事情。在军管会的领导下,解放后的第二天即开始部分送电,并连日抢修被烧毁的变压所,倒断的电线杆、高压线及主干线、供应水源地,并到工厂及用户中去修理,使全沈阳大放光明。
由于解决了供电这个重要环节,其他城市设施也很快得以恢复。进城当天就完成了各大企业的接管;第二天通电;第三天通电话,电台开始播音。
11月3日,是陈云进入沈阳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林彪、罗荣桓、高岗、陈云和东北军民发来贺电:“热烈庆祝你们解放沈阳,全歼守敌,并从而完成解放东北全境的伟大胜利”。
也就在3号这一天,陈云对如何接管沈阳作了一个总的描述。他说:
沈阳是我们党接收的第一个大城市,一定要接管好,不能将我们打下来的城市变成一座死城。从现在起,沈阳是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城市了。一定要比国民党时期管理得好。
陈云在工作中总结了接收沈阳的五点具体方法。一是要恢复电力供应,二是要迅速解决金融物价问题,三是敌警察必须收缴枪支,四是稳定人心,传布政策,五是工资问题要妥善解决。
一个城市的构造,就像人体构造一样,离不开串联整体的血脉和神经。城市的血脉和神经,一个是已经恢复的电力系统,另外一个就是城市的交通。在沈阳接管的工作中,还遇到了不少有趣的新问题。军管会在一个具体的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这就是进入沈阳后,汽车行驶应规定左侧通行,还是右侧通行的问题。
从现在的日常生活来看,这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属于交通常识。但陈云面临的情况却和现在很不同。来自哈尔滨和北满根据地的解放军及接管人员的司机都习惯于左侧通行,汽车司机多是青年或刚刚转业的军人。而沈阳及关内国民党统治区的汽车均右侧通行,接管沈阳后数千名交通警察一般都留用,徒手站岗,在街上指挥交通,他们习惯于按照原有的,即右侧通行指挥交通。
这个问题看似不大,却关系着城市的平稳安全运行,所以必须迅速作出决定。为此,军管会专门讨论过两次。陈云等人仔细听取了不同意见和理由,会后又找熟悉情况的同志商量。考虑到新式汽车方向盘多数在汽车的左边,适宜右侧通行。并且北平、天津及关内各大城市即将解放,为避免混乱及纠纷,应该规定汽车一律右行。
陈云在军管会上说明了这些理由,做出了右侧通行的决定,要求大家坚决执行。实践结果表明,这一决定是正确的,也是非常及时的。交通的保障,为沈阳进一步恢复打下了基础。
一座饱受战火摧残的大型工业城市,短短几天时间,就在共产党人手中奇迹般地恢复了生机。
1948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向全国解放区批转了陈云同志关于“接管沈阳经验”致中央的电报,这为其他大中城市接管工作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成功范例。此后,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接管工作都是参照沈阳成功经验顺利进行的。
人们也许没有注意到的是,陈云的“接管沈阳经验”是在短暂的26天的实践中创造的。
面对沈阳城市建设天翻地覆的变化,陈云来不及感慨,便匆匆踏上开往北京的列车,迎接下一个任务去了。
40年后,陈云曾总结东北解放战争胜利的几个原因,当然,一向低调的陈云没有也不会讲到自己。然而,他在东北解放战争的全过程中,对全局的重大决策和艰苦工作,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的功绩,永不磨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