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经证
太阴经病,自古混同立言,故方药多错乱,今细按之,有三法焉。夫太阴有传经之邪,有直中之邪,有误下内陷之邪,不可不辨也。如经所谓腹满嗌干者,此传经之阳邪也,法当用小柴胡去人参加芍药以和之。不已,则下之。经又谓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者,此直中之寒邪也,法当理中汤以温之。又谓太阳证,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此误下内陷之邪也,法当用桂枝加芍药;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以是知传经之邪,宜用大小柴胡辈;直中之邪,宜理中;误下内陷之邪,宜用桂枝汤加减法。
今先举传入太阴者言之。其见症也,腹满痛、嗌干、脉沉实,大柴胡汤主之。若自利,去大黄,加黄连以清之。
大柴胡汤
柴胡 一钱五分 半夏 洗,七分 黄芩 芍药 各二钱 枳实 一钱 大黄 二钱
水煎服。若兼寒热往来,加生姜五分,大枣三个。
腹满痛
问曰:腹满痛何以是太阴证?答曰:脾为坤土,坤为腹,阴中之至阴也。邪气传之,则腹满而痛。
又问曰:腹痛既为里证,当投大黄,而先用柴胡、芍药者,何也?答曰:此少阳传入太阴者也。少阳之邪,传入太阴,肝木乘脾,致成腹痛,故用大柴胡加芍药以和之。痛甚者,加大黄以下之。又如太阳证,为医误下,以致邪气内陷而成腹痛,用桂枝汤加芍药。大实痛者,桂枝汤加大黄。意正相等。然腹痛虽属太阴,又有传经、直中之分,大抵传经之邪,由三阳传入;直中之邪,猝然骤至也。传经之邪,则脉沉实;直中之邪,则脉沉细也。传经之邪,则嗌干口燥;直中之邪,则口鼻气冷也。以此为别。
下利
问曰:自下利何以是太阴证?答曰:下利出于肠胃,热传脾脏,熏灼肠胃,故有下利。
又问曰:三阳合病,以及少阳阳明合病,俱有下利,何也?答曰:三阳合病有下利者,外合三阳之经,内合阳明之腑也。少阳阳明合病自下利者,亦合阳明之腑也。阳明内主胃腑,故有下利,若不入腑,必无下利。今少阳之邪,传入太阴,太阴为脏,与腑相连,故有下利也。但宜分传经、直中,传经则下利肠垢,直中则下利清谷。寒热之药,由此而分,不可不谨。
脉沉实
问曰:脉沉实何以是太阴热证?答曰:沉者,病脉也,主病在里。实者,有力也,主病为热。今脉沉实,故知太阴经有实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