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灏珠: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他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心肌梗死”医学名词的医生;他完成了国内首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手术、首例埋藏式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手术、世界首次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奎尼丁晕厥取得成功;94岁高龄的他仍然坚守在医生岗位上,坚持查房、教学、指导临床工作;他,就是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灏珠。
陈灏珠院士
一、自力更生,土办法攻克技术难关
20世纪60—70年代,欧美国家重点研究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和治疗开展得如火如荼。1972年,中美两国外交关系恢复,外宾在学术交流中反复讲述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引起了临床医生和卫生行政领导的关注。作为心内科主任的陈灏珠高兴地接受了由组织下达的这项攻关任务。
陈院士介绍:“当时我院所用的X线机还没有达到完全适合做冠脉造影的水平,如虽有两只球管正、侧位同时摄片,但这两只球管只能水平移动,不能转动。我们就用最土的办法,请木匠师傅制作一只可让患者躺在其中,形似独木舟而能左右转动的床,通过转动病人达到不同角度了解冠脉情况的目的。1973年4月23日,国内首次经皮穿刺股动脉选择性冠脉造影术在我院取得成功。”
这次手术开我国现代冠心病介入性诊断之先河,陈灏珠院士因此被认为是我国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治的奠基人之一。
二、新时代,展鲲鹏志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陈灏珠有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和前所未有的机遇,他可以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医疗业务、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上了。
接手主编《实用内科学》、国际上较早开展经静脉心脏起搏法中止快速心律失常、率先在国内报告血管腔内超声检查显示血管壁病变的研究成果、深入开展冠心病和血脂领域的研究以及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陈灏珠院士始终战斗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第一线。直到他89岁高龄时,还在指导组织调查、培养研究生、总结经验、指导流行病学和人群防治工作。
陈灏珠院士为中国的心血管病学事业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投入其中也享受其中。
三、从医70年,三件难忘事
(一)抢救外宾,一场必须胜利的战斗
陈院士曾经临危受命,接到了一个“必须成功的任务”,五十多年后的今天,提及此事,他依然津津乐道:“1975年,我突然接到院领导通知,立即出发抢救外宾。我院心外科主任石美鑫教授、心内科主任我及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外科曹庆亨主任医师组成专家团迅速赶往无锡。病人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寄生虫学家,在参观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时突发心肌梗死。我们和无锡医师共同分析讨论后,制定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但当时美国代表团对中药治疗心存疑虑,最后双方达成共识:由中国医疗组负责病人的治疗,决定重大措施时征询美国代表团意见。我当时被任命为医疗组组长,主要负责协调和制定治疗决策,责任非常重大。病人所在的治疗室被设置成监护病室,24小时轮班看护,在我们夜以继日的精心治疗下,病人一个多月后康复返国。”陈院士介绍,当时美国随团医生和病人对治疗非常满意,事后还在美国《内科学文献》杂志上发表了文章,报告了整个救治的经过。
(二)捕捉细节,于绝境处燃希望
如果说对美国外宾的抢救是一场“必须胜利的战斗”,那么还有一出“绝境求生的救治”,也给陈院士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位28岁的年轻母亲,发生了奎尼丁性晕厥,陈院士介绍,像这样没有任何药物能起治疗作用、治疗甚感棘手的病例,他以前也曾亲历多次。这一次,他也像往常一样,在病人病情平稳的间隙翻开案例记录,希望能从中找到一点线索。在这位病人漫长的抢救过程中,有一段“历时200分钟患者没有发作”的记录引起了陈院士的注意,他发现与其他时间段治疗措施不同的是,在此之前患者出现心搏骤停,为了抢救,曾向患者骤停的心脏注射了三联针(直接注入心腔的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三种药),处理之后患者心跳恢复,且200分钟内没有再发室性心动过速。“我们当时特别高兴,”陈院士兴奋地说,“果断采用持续的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在治疗过程中不断摸索并加大剂量,最后一点点加到了常规用药剂量的15倍,患者病情开始稳定下来……”
这就是世界首例使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成功治疗奎尼丁晕厥的案例。这次抢救病人的成功是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把临床治疗经验、文献和书本知识与最佳的临床证据结合起来,果断创新的结果。本例是成功救治危重病人的典范,值得所有心脏病医生借鉴。陈院士把抢救过程描述的非常仔细,只想告诉年轻医生:“这提示我们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的重要性,也许只是一个细节,就可以提示我们改变治疗方式,进而改变治疗结果。”
(三)憾事虽无奈,也能给人力量
身为医者,能成功救治病人,自然使人无比满足;但回首漫漫从医路,遗憾之事也必有二三。谈到这里,陈院士的表情也稍显凝重:“那是1968年,我们到贵州去巡回医疗,就是那一年,让我体会到什么叫一穷二白。那里都是山区,完全靠天吃饭,生活和卫生医疗条件都很差,寄生虫病很常见,我们在那里待了一年,也难以改善当地的情况。”
为帮助更多人,2007年,陈院士和家人捐赠一百万元成立“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奖助学基金”,近年来,该基金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资金得以进一步扩大,于2017年更名为“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发展基金”,至今已帮助93名医学生完成学业,并帮助云南省培训了150名基层心脏内科医生。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您最想回到哪个年代?”
听完记者的问题,陈院士嘴角微微上扬、语调轻快,仿佛已置身那个曾令自己无比自豪的年代:“20世纪50—60年代,我们没有外国人来帮忙,也没有进口国外的先进设备,在石美鑫、陶寿淇、黄宛、方圻等前辈的带领下,我们自力更生,掌握并开展了右心导管检查术,因为它极有助于确诊各种先心病和风湿性瓣膜病,成为当年心脏直视下手术前必须施行的检查,促进了心脏直视下纠治手术的发展,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那时候我们做心脏内科医生是很有成就感的,很值得自豪!”
2007年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奖助学基金捐赠仪式
(作者:张利环 徐惕君)